北京圍繞“四個中心”建設不斷發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科技創新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以金融、科技、教育、信息服務、現代物流、交通運輸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占全市經濟總量的一半,高精尖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什么是“高精尖產業”?《北京市十大高精尖產業登記指導目錄(2018版)》表明,高精尖產業分十大類、210個小類。十大類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這些年北京市實行減量化發展,使其必須在京津冀的整體范圍內來布局產業分工和產業鏈。2016年到2020年,北京市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2154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773個。有許多大企業的制造業環節轉移到了河北或天津;一些批發市場,如天意批發市場、大觀園批發市場、動物園批發市場等,已經搬遷完成;一些醫院和大學正在向外疏解。騰出來的地方或進行綠地建設,或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使北京更加宜居、更加舒適。
高精尖產業提質增效。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人均產值、規模以上制造業地均產值較2015年分別增長59%、19.2%;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人均營業收入較2015年增長99.1%。2020年全市高精尖產業實現增加值9885.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4%,較2018年提高2.3個百分點。另外,北京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榜單中排名也非常靠前。所以,北京有充分的實力發展高精尖產業。現在北京市已經形成了兩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一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含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二是科技服務業。北京市還有四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分別是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節能環保、人工智能。另外,還涌現出很多有影響力的成果,比如柔性顯示屏。現在的科技投入和早年的科技投入是不一樣的。現在的科技投入,資金需求量非常大,投入周期非常長,單純依靠民間資本投入,很難維持,但也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政府對市場信息不敏感。必須使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政府提供引導資金,并不斷給予支持,產業才能穩步發展起來。制造柔性顯示屏的京東方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范例。在北京,這種企業并不少。如制造手術機器人的企業,以及生產新冠滅活疫苗的企業。新冠滅活疫苗的生產制造為北京市、為全國,甚至為整個世界的抗疫工作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高精尖產業大型重點項目落地北京。其中許多項目落在亦莊開發區內,如北京奔馳的生產線以及北方華創公司。北方華創可以生產刻蝕機。該公司在北京設立了“12英寸先進集成電路制程電感耦合等離子刻蝕機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并已通過主流芯片生產線的工藝和量產驗證,實現批量銷售。這是一個巨大進步。小米的“黑燈工廠”也在亦莊開發區。該工廠全憑智能感應來操作,大部分工序實現自動化。可見,北京在這些方面都是全國領先的。
北京高精尖企業全國領先。北京不僅科研機構、科研院所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還創建3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92個企業技術中心和8個工業設計中心,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腦科學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數量居世界城市首位。獨角獸企業,一般指成立不超過10年,估值要超過10億美元,少部分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北京市的信息產業非常發達,領先全國,甚至在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尤其是以京東、小米、百度、字節跳動、美團、奇虎360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發展得非常迅速。這些互聯網企業,能為各種產業賦能。在制造業領域,互聯網企業以大數據為精確引領,使其實現精益生產,甚至可以實現定制化、個性化的生產,使生產更便利、效率更高。在消費服務領域,互聯網企業可以通過自媒體等各種形式讓大家感受到便利化的交流,縮短彼此的空間距離。在社會治理領域,互聯網企業通過大數據的技術支撐,讓社會治理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目前,高精尖產業正成為北京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定位和重點方向。“十四五”時期,北京將推動產業“換核、強芯、賦智、融合”,實現高精尖產業質量、能量、體量“三量提升”,逐步形成產業創新驅動發展體系,拉動高精尖產業跨越式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