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中方付出艱苦努力”。面向未來,我們要采取與強制性約束不同的,正向激勵為主的政策思路,要盡量避免財政直補的政策手段。從理念層面上來講,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根本路徑。創新既要包括理念的創新,也要包括技術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
首先,要以理念創新為先導。我們要認識到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在經歷了工業化、信息化之后,正在邁向數字化和綠色化,正在加快實現從化石燃料為特征的工業文明轉向綠色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是人類社會必須邁出的重大一步,這一步勢必要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使工業生產不再單純地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
其次,技術創新是關鍵。綠色的技術涉及很多學科,不僅包括新興學科,而且要涉及物理、化學、工程等傳統學科,是人類知識體系的綠色化集成。綠色技術研發投入大,需要政府加強規劃,為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更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另外,制度創新是保障。要保障綠色技術與傳統技術獲得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導向。
第三,要實現綠色化和數字化的深度融合。比如,依托云服務的低碳功能,重構用戶和供應鏈體系;將企業的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序遷移到云服務中,以提高效能,并減少環境影響;開發云服務強大的生態系統,利用數字工具實現碳排放的量化分解。同時,要讓數字產品賦能交通工具,打造智能化的綠色出行,開發數字地圖,以更好地監測地球資源的變化,取得綜合性的碳中和的數據,并以此作為分析決策的基礎。在建筑領域,要設置一些建筑排放的檢測器,用數字技術來推動綠色建筑的構建和傳統建筑的減排工作。現在使用社交平臺的人越來越多了,在社交平臺上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推廣普及綠色消費理念是一個重要的機制,要將其充分開發好、利用好。
第四,要抓住制度創新重點。在構建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中,有九個方面需要格外重視。一是要加快關鍵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實現技術的群體性突破。二是要深入推進結構性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三是要完善綠色制造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四是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發展的信貸支持。五是要打造綠色物流和綠色供應鏈體系。六是要啟動政府的綠色采購工程,引導綠色消費行為。七是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促進企業的零碳管理創新。八是要加強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為綠色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校未來應該加快開展面向碳中和的綠色發展的學科建設的探討,設置一些相關專業,比如碳的測算和分析、綠色物流、綠色設計等。同時,企業也要加快對在職員工的再培訓,樹立碳中和的理念,明確綠色發展的目標方向,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中。九是要凝聚共識,創造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的條件。在大國競爭全面升級的情況下,很多領域的國際交流都面臨空間、機會、渠道被擠壓和中斷的局面,相對而言,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推動綠色發展、實行節能減排等相關領域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雖然有利益的差別,但是達成了基本共識。所以,這個領域也是未來推進和開展國際交流,實現綠色相關合作的重要方向。
未來,我們要在各行各業大規模地積累節能減排經驗,研發出減排技術,不斷推出更加綠色低碳的產品,推行綠色消費理念。這些都將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作出中國貢獻。我們現在要聚焦于怎樣實現“雙碳”目標,怎樣在不同行業和地區、家庭和個人的實踐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發力,共同努力,扎扎實實地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