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內經濟發展面臨不少挑戰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如何?各地應如何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和房地產業良性循環?針對市場關切,新華社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房地產業正處在探索發展新模式的關鍵階段。過去形成的“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房地產開發經營底層邏輯已經改變,房地產業作為高質量引領的基礎民生行業地位正在確立鞏固。
“當下及未來,各地因城施策不應脫離這個定位和方向,不能病急亂投醫。”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馮俊說,城市出臺房地產政策前,要充分做好研究論證和風險評估,政策出臺對市場預期有不利影響的,則需及時糾偏。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琳表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21年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為近幾年來的新高。但今年以來,受疫情反彈、個別頭部房企債務違約風險暴露等因素影響,房地產市場投資信心不足,住房成交量減少,各地房地產市場分化更加明顯。
“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整面臨的階段性挑戰主要是,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房地產市場預期轉弱,購房者延緩入市。”馮俊說。
為應對新情況新挑戰,今年以來,地方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
一是改善住房供給,重點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部分城市根據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節奏。多個城市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供應小戶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賃住房。
二是通過優化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支持首套剛性購房需求和合理改善性需求。例如:今年以來,多個城市下調房貸利率,縮短放款周期。有的城市對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購買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上限。
三是完善房地產市場監管和交易服務,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有的城市規范存量房屋交易合同網簽備案管理;各地完善預售資金監管,明確預售資金應當優先支付工程款,嚴格按照工程節點撥付資金,確保按時竣工交付。
“今年以來各地因城施策采取的針對性措施,是應對當地房地產市場出現的不同情況所作出的相應調整,并非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翻轉。”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會長柴強說。
下一步,房地產調控政策方向如何?馮俊說,要堅守“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能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要繼續實施好房地產長效機制,保持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精準性協調性,努力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
“所以,因城施策要把握好度,重點滿足合理的住房需求,但絕不能給投資投機性需求‘開口子’。”劉琳說,應提高購房者支付能力,降低首套房貸款利率和住房交易稅費,提振住房消費信心。
對于房地產業在當前國民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專家認為,2020年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7.2%,房地產業規模大、鏈條長、牽涉面廣,與生產、投資、消費緊密相關。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依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經濟金融穩定和風險防范有著重要的系統性影響。
“房地產業結束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的開發經營模式,回歸基礎民生屬性和租購并舉后,依然大有可為。”柴強說,要尊重房地產市場和房地產業發展規律,謀全局謀長遠,才能實現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動房地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百姓對美好居住的需求是長期的、持續的。為百姓提供可負擔、居住條件更舒適、環境更優美的住房,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根本要義。
(據新華社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