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比你想象中,更快來到的未來。”
從一年前驚聞chatgpt改變世界,到每天一睜眼就喜迎一個新的大模型應用;從猶豫選油車還是電車,快進到中國新能源汽車高歌猛進,以至于涌現“再不努力,就只能開BBA”的調侃……
幾乎所有人都能夠意識到一個趨勢:線性的世界發展規律,正在被急速變革和融合的技術所打破。事情的變化從以世紀為單位,一路發展到以月、以天,甚至小時為單位。
固有的認知在被打破,技術發展的界限在消融。SpaceX投資人、奇點大學創始人彼得·戴曼迪斯在《未來呼嘯而至》一書中尖銳指出——
我們正處在一個指數型變化的社會。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2023年—2027年五年間,全球將創造約6900萬個新工作崗位,并將淘汰8300萬個工作崗位。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化,正在顛覆人們的就業邏輯,并對全球就業市場進行重構。
2024年,我們目所能及的是,少中青三支隊伍,都在急劇變化的時代尋找最好的就業道路——
高中生投入張雪峰等“高考志愿填報師”麾下,押注下一個時代風口;
年輕職場人興起“回爐”職業院校,重新選擇職業,尋找更光明的人生分岔路;
中年人掀起一股考證熱,試圖通過跨界學習,駛向正確的方向;
……
人們舉目張望,所求無非打破更多信息差,抓住“時代紅利”。
而每個時代,恰恰都有每個時代的就業紅利:外語外貿、土木工程、互聯網、計算機,乃至新近的人工智能……涉身其中的普通人能夠做的,就是努力追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畢竟,數千年的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這是一場無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歷史性變遷。
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漢,「中國無人駕駛汽車第一城」。
80后無人駕駛安全員盧葦冰與汽車相伴半生,悟到的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是,人永遠都不能放棄成長,才能抓住機遇。
畢竟,他的一生,幾乎都與這座城市緊密捆綁,與產業興衰共同沉浮。
1992年,東風汽車公司與法國雪鐵龍汽車公司合資建立的神龍汽車落地武漢,成為當地第一家乘用車企業。
圖源: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官網
以此為始,汽車產業作為江城的骨架,一路壯大,成為當地史上首個千億級產業。
同樣的,盧葦冰圍繞這個江城的第一支柱產業,在他接下來數十年的人生中,做出了改變一生的三個重要抉擇——
第一次,是憑借著蒸蒸日上的汽車產業,以及越發龐大的汽車保有量,在中學畢業后果斷選擇汽修行業,吃下了第一波汽車產業為其帶來的紅利。
從業6年后,憑借多年打磨出來的技術、積累的行業經驗和大量客源,盧葦冰創業開起了自己的維修店,成為一名富足的小老板。
但好景不常,在全球汽車電動化進入大浪潮的那幾年,武漢錯失“油轉電”的風口。伴隨著傳統汽車產業轉型,也為盧葦冰等眾多行業從業者的轉行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是“實在不行,開網約車去”。
2017年,敏銳察覺到行業變化的盧葦冰果斷關店,幸運地避開了行業下行期,避免負債,成為了一名拿著五險一金,常年拿B/B+評級,月薪過萬,小日子過得還不錯的網約車司機。
而疫情三年過后,伴隨賽道的越發擁擠,盧葦冰再次做出判斷:與其卷生卷死,不如跳出去,再找找新的風口。
這個節骨眼上,武漢從2019年就開始搶抓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開始結出第一個果實——
2022年,武漢在全國范圍內發布了首個自動駕駛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允許車內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在社會道路上開展商業化服務。拿到了許可的百度Apollo,順勢在武漢軍山新城的核心區域啟動了全無人蘿卜快跑試運營項目。
也是同年,盧葦冰迎來了人生中第三次轉折。他依仗20年駕齡,擁抱這個冉冉升起的新興產業,成為了一名無人駕駛安全員。
招聘網站上無人駕駛招聘信息比比皆是
“之前我估計一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往上”,但現在,盧葦冰不僅迎來了規律的作息,五險一金的保障,同時還有更高的職業天花板——
2024年,武漢將汽車制造與服務,連同“光芯屏端網”和大健康產業作為武漢的新質生產力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中;
與其同頻共振的,是盧葦冰也從安全員,成長為無人駕駛地勤安全員小組長,帶領著十幾人的團隊,專門負責無人車的種種緊急狀況。
負責多輛車收發工作的盧葦冰
這支團隊成員中,既有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也有貨車司機和汽修工人。
一如武漢汽車產業,盧葦冰與他們的人生,至此有了新的航向。
“擁抱新鮮事物,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改變。”盧葦冰感慨。
不僅僅是個人就業路徑的變化,在尋找就業紅利的路上,盧葦冰也成了他們家的“帶路人”,高二的孩子由此對無人駕駛汽車開始著迷。
父母的抉擇,無意間為子輩種下了一枚種子。
就業,是產業與社會的雙重映射。
武漢之外,14億中國人的就業與城市命運始終共沉浮,個人與地域標簽也從未斷開過聯系——
十年前,大國東南角,黃金內灣的中心地帶,篤信務實、奮斗與闖蕩的一批深圳跨境電商從業者,闖出了一個草莽年代,也批量炮制“造富神話”;
五年前,富庶的長三角,不起眼的常州悄然抓住“雙碳”的歷史機遇,在“追光逐電”的路上蒙眼狂奔,崛起為“新能源之都”的路上,創造一批就業崗位;
這兩年,中國人口第一大縣安徽臨泉,逐步落地新業態、新零售模式,從八十萬人外出務工的勞務輸出大縣,搖身一變成為十幾萬人回流的“內循環縣城”;
這兩年,京津冀、珠三角等地的二三線城市,在人口老齡化大背景下,將銀發經濟打造成“朝陽經濟”,一處處“銀發經濟產業園聚集區”拔地而起,帶動一批產業鏈和就業崗位;
……
2024年,越來越多的新變局還在批量誕生。
新技術、新產業、新趨勢是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它填平區域鴻溝,讓外流的年輕人回流;它讓昔日被遺忘在鄉土大地的人們,重新連接起跟世界溝通的橋梁;它也重構就業市場,催生更多未曾見過的新職業。
以互聯網為例,從表面上看,它讓傳統音樂、傳統媒體、零售、旅游與出租車接連喑啞。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互聯網每摧毀一個就業崗位,就會創造出2.6個新就業崗位。
正如1997年,還在從事租賃DVD服務的Netflix(網飛)舉步維艱,到今時今日,它已經是市值超2000億美金的全球流媒體巨頭企業。
比起“摧毀”,新技術更像是在“重構”一個新的世界。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提出擬在職業目錄增加以下新型職業:
網絡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用戶增長運營師、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云網智能運維員、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智能制造系統運維員、工業互聯網運維員、生物工程技術人員、布展搭建師……
正如肯尼迪總統在1963年對國家科學院所說的那樣:在世界漫長的歷史中,我無法想象有哪個時期比當今的科學探索領域更令人興奮和更有成效。我認識到,每打開一扇門,我們都會看到另外10扇我們做夢也想不到存在的門,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前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賽迪顧問發布數據顯示,技術進步以及機器與人勞動關系的變革會在未來創造9700萬個新崗位,遠遠超過AI所取代的工作崗位。
二十年前,無人能夠想象網約車的存在,今時今日,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提前預判“無人駕駛汽車安全員”、“地圖采集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職業的存在。
但此時此刻,在一些碼頭、礦山,很多龍門吊司機、卡車司機都已經開始告別危險的作業環境,開始從“藍領”變身“白領”,坐在空調房里“云代駕”,實現遠程操作。
真問題在于,在未來呼嘯而至的這段時間,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對勞動力進行培訓。
畢竟,取得本科或者碩士學位不應是教育的終點,終身教育才是常態。
一個可喜的消息是,一生勤勉的中國人,向來不甘落后于時代。
今年7月,日本總務省發表的2024年《資訊通信白皮書》顯示,中國人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高達56.3%,力壓美國(46.3%)、英國(39.8%)與德國(34.6%),更是日本(9.1%)的7倍。
知名咨詢公司德勤將這批年輕人譽為“AI新生代”,而擅長使用AI的人,幾乎每周都能省下一天的時間,用于將自己從勞動中釋放,學習新技能。
彼得·戴曼迪斯則為每一個在數字化浪潮中前進中的人獻言:“在正確領域中的顛覆不是僥幸:它將成為常態,你必須不斷地重塑自己。”
換句話說,只要你邁步,路就會在你的腳下延伸。
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放眼全國,哪些城市最有可能迸發出最多的新職業?
這個討論,或將影響未來無數年輕人的流向。
一線城市自不用提,但在一線之外,以東莞為代表的一系列年輕科創城市,也最有可能。
因為,這類開放的城市天然就是完美的“新業態試驗場”。
從規模來看,城市要足夠大,才能在種種細分場景下,形成有效需求。
202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東莞城區總人口達到1082.44萬,躋身“特大城市”序列。
東莞市區,圖源:張錦新/影像莞
特大城市之外,東莞早就是大灣區人口密度僅次于澳門、深圳和香港的城市,其人口密度甚至高于一線城市廣州。
濃稠的人口密度,容易在各種細分場景創造出種種服務零售新需求,比如陪診師、寵托師……就連當年的共享單車,大都選在東莞作為落地第一站。
2023年,這個成長中的區域級消費中心城市,人們的消費力還在初露崢嶸。據統計,這座城市擁有865家購物中心,數量僅次于上海、蘇州和廣州,全國排名前四,已經超過深圳北京。
而從勞動力供給來看,城市要足夠年輕,才能批量且迅速地培養出大批新職業從業者。
作為一個享譽中外的國際制造名城,東莞外來人口占比高達八成,人口平均年齡不到34歲,是全國第二年輕的城市。
德勤對亞太地區做的一份調研顯示,年輕工作者使用生成式AI的可能性幾乎是年長職業工作者的兩倍。
年輕人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更高,天然能夠適應并發掘更多的新職業。
供需兩端都極為旺盛,只是讓新職位的迸發提供了肥厚的土壤。東莞另一大優勢在于,這座城市的制造業基礎極為雄厚。
這意味著,不管是何種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落地,都能迅速催生出更多產業鏈,引發乘數效應。
畢竟,這座城市共有21萬家工業企業,1.3萬多家規上企業,超9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工業雨林城市。
一如智谷趨勢此前的觀察,這種制造業生態,即大型鏈主企業如參天大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像灌木,種類繁多的中小企業像苔蘚,能夠讓整個生態一起迎接進化。
以在東莞扎根發展四十余年的玩具產業為例,從20世紀的來件裝配代工,到今時今日升級“潮玩”,為東莞博得了“中國潮玩之都”的稱號。
而東莞潮玩的上下游配套涉及造型設計、原料供應、模具加工、零件制造、裝配成型等研發生產全鏈條,可以迅速引發整個制造業生態的質變,讓新職業批量涌現。
比如,此時此刻,在東莞長安鎮這個“3D打印之鄉",沒有遍地本科生和研究生,即使是初中學歷,找個帶教師傅,就能夠完成一筆3D打印訂單——
即使是航模的渦噴零件這樣的精密打印,也能在不起眼的平房里完成。
試想一下,倘若無人駕駛汽車等一系列新商業模式、新興技術在東莞落地,還將引發何種效應?是順勢帶起一批新型產業鏈集聚,還是促進更多新職業誕生?
想象力的另一面,就是機遇所在。
從幾十年改革開放歷程來看,東莞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生產中心之一,數百萬量級的外來人口撐起了“東莞堵車,全球缺貨”的制造神話;
現在,坐擁龐大的年輕消費群體,東莞也在邁向重要的消費中心,并在這兩者的催化下,批量孕育出契合當下時代的新職業,成為冉冉升起的中國新職業之都。
可以說,這座極其年輕的城市,能跟新技術、新產業實現無縫對接。
而坐落于全中國有經濟活力的大灣區,東莞一地的試驗,也將形成批量推廣效應,在未來,進一步憑借“新職業之都”的金字招牌,虹吸年輕人口。
大國經濟增長極的引擎,又開始“隆隆作響”。
就在昨天(18日),為期三天,匯聚海內外無數眼球,聚焦經濟改革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落幕。
面對新的重要關口,領導人向全社會發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以改革到底的堅強決心,動真格、敢碰硬,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堅決破除一切制約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
這個精神,是中國過去數十年的元點,也將成為下一輪改革開放的起點。
改革的勇氣,是任何時候都難能可貴的,但偉大的進程,絕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
站在新的起點,用偉大的精神托舉偉大的事業,更多“春天的故事”,還將不斷從數百座城市一一冒出,最終匯聚成向上的階梯,助力矢志復興的民族拾級而上。
我們依舊,對任何進步和開放,感到歡欣鼓舞、心潮澎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