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稱為魯迅的“第二客廳”的公啡咖啡館,時隔九十年,于2020年底重返多倫路,與其共同開張的還有公啡書社。據悉,公啡書社營業一年以來,收獲周邊居民好評紛紛。在實體書店面臨時代重壓的情況下,公啡書店以何種能力“順利出圈”?《中國企業報》中企視訊來到位于多倫路的公啡書店,與創始人羅頌展開訪談。
“多倫路的文化底蘊是書社開辦于此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羅頌在創辦公啡書社之前,已有近二十年的書店行業從業經歷。其職業生涯從營業員至市場經理,幾乎每天都在同書打交道。以近二十年的從業經驗為基礎,羅頌決定開一家自己的書店,將自己在選書、售書上的經驗融入書店經營,將自身的人文情懷融入書店氛圍。
“多倫路的文化底蘊是我選擇將書社開辦于此的重要原因。”羅頌表示,這里曾是魯迅的“第二客廳”,三十年代時多倫路也承載著眾多紅色印記和名人故事,是當時上海的“文化重鎮”。將公啡書社開辦于此,一是希望通過講述魯迅故事,傳播多倫路的多重文化屬性;二是希望打破一部分年輕人對多倫路是“沉重文化區”的刻板印象,以文創產品、青年讀者感興趣的書籍為多倫路帶來新活力。
“虹口的人文氛圍為書社提供了很多幫助”
羅頌表示,虹口區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為公啡書社的經營建立了根基。同時,政府和上海長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房東)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讓公啡書店能夠在疫情挑戰、實體書店面臨重壓的環境下渡過難關,保持穩定的經營狀態。
2021年,虹口區區政府宣傳部協助公啡書店,開展了“魯迅在上海”的系列講座。羅頌表示,區政府的支持讓系列講座的開辦得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當時直播的觀看人次達二十萬以上。他認為,公啡書店和虹口區正處于一個互惠互利的良性狀態,并希望不負支持,將書店經營惠及百姓生活。
“社區型書店需要挖掘‘一公里’內的資源”
作為社區型書店,哪些服務是最需要扶持的?這是羅頌一直以來在思考的問題。他認為,社區型書店服務的是方圓“一公里”左右的人群。挖掘出這“一公里”內的資源,讓地域文化與本地居民產生共鳴,將書店精神符合周邊百姓的精氣神,是社區型書店所能服務于居民的。
基于多倫路的文化背景,羅頌認為在這里可以進行無窮盡的“文化挖掘”。公啡書社將附近的人文歷史做成一條條文化線路,同時承接黨政工團、事業單位、研學項目的策劃等,達到以書店之軀傳播文化之魂的使命。
“這里的書,猶豫了就再買不到了”
在采購書籍上,羅頌以近二十年的書店工作經驗及讀者身份為基礎,在各大出版社的倉庫來回翻找、精心挑選,在保證書店內書品質的同時,吸引了一批對熱愛人文歷史的讀者群。公啡書社所陳列的書籍,往往讓一部分讀者“驚喜至極”,也讓一部分讀者“火急火燎”——因為好書難求,錯過了便再買不到。這也是公啡書社有別于市面上大部分“連鎖書店”的最大不同。
羅頌提到,公啡書社有一個目標——讓魯迅一類的“大師”人物走下神壇,走進百姓身邊,走進青年身邊。他希望通過書籍、相關講座、文創產品等,讓青年人能夠讀懂名家,能夠記住他們、傳達他們、傳承他們。在信息傳播愈發迅速的21世紀,公啡書社希望青年人仍能在此慢下腳步,傾聽、傳承這些重要的人文歷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