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解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情況時強調,隨著勞動者擇業觀念變化、企業用工方式多樣,特別是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我國靈活就業不斷增加,規模約2億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就業形勢嚴峻,穩就業壓力增加。疫情期間,靈活就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靈活就業已成為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途徑。但與此同時,如此大規模的靈活就業也帶來了勞動保障、技術規范、技能培訓、服務質量等社會問題。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是距離就業民生最近的教育類型,在2億人靈活就業的大洪流中絕不應成為“看客”,理應有所作為,作出貢獻。
職業院校要不斷完善培訓體系。由于靈活就業人員流動性大,多數平臺企業在員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沒有動力,也不愿投入過多資金。在一些領域,用人單位只是通過給勞動者提供文字材料來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發送信息或分發崗位介紹文件等形式告知應征者工作注意事項。忽視專業化培訓的結果,一是使得多數員工缺乏職業技能,“出力”“跑腿”成了靈活就業崗位的標簽。二是導致靈活就業人員缺乏歸屬感和責任意識。群眾與“外賣配送員”“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人員之間常常發生糾紛,便是“忽視專業化培訓”的例證。技術技能培訓是職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要緊貼靈活就業新形勢,及時調整培訓課程、培訓方式,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崗前培訓。同時,對在崗的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技能等級鑒定。
職業院校要主動加強校企合作。現行職業教育體系主要聚焦于傳統行業技能培養,未能適時匹配互聯網平臺發展催生的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就業形態崗位技能需求。針對用人單位對靈活就業者培訓動力不足、靈活就業者主動接受職業培訓意愿不強的新問題,職業院校應主動出擊,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將2億多靈活就業人群的人力資源開發納入當地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建立靈活就業人員信息服務平臺和靈活就業人員信息數據庫,另一方面向用人單位和靈活就業者提供適合適當適切的培訓服務,放大靈活就業人力資源紅利。
職業院校要以靈活就業為契機,切實加強就業創業教育。當前,全社會正逐漸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新風尚。青年一代的就業觀念也由傳統的“依賴父母找關系”“找一份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等向“憑興趣愛好個人感受選擇工作”“憑精力足體力好多掙錢”轉變。職業院校應該以此為契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三教”改革。一是要切實落實“五育”并舉,以德為先,融合發展,突出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二是要切實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力推行“知行合一”“手腦并用”等育人理念。三是要切實抓好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始終,營造愛勞動、會勞動、勞動光榮的校園環境和育人氛圍。筆者堅信,一個不熱愛勞動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同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如果不把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本領作為己任,也是沒有希望的。
(作者單位系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