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格局的動蕩、政策的調整、產業的周期……
眾所周知,我們今天所處環境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不確定性。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管在什么時代,憂患意識都是必需的。但與此同時,卻還有另外一些企業,他們不慌不忙,積極樂觀,逆勢增長,用他們的智慧和正能量治愈了無數人的焦慮。
因此,當下對于一家好公司、好企業其實也有了新的定義,不僅要提供產品的功能和價值,更應該用自己人性的溫暖和光輝給用戶最好的慰藉。好企業不再是有特別大的規模、也不在是巔峰時期能有多么龐大營收,而是在情況惡劣的時候是否還依然能生存下來,是否能不斷的發光發熱,溫暖社會,照亮人心。
“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在苦難面前,好的企業如梅花一般堅守清氣正道,不出歪招、昏招;用自己的產品、服務和不斷迭代更新打動用戶,香飄市場,溫暖社會;在眾人迷茫、收縮之際,他們卻逆流而上,化危為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究其根本,他們都看透了經營的本質——“以商載道,文化興企”。
01 以商載道
依道而行,道利雙得
什么是以商載道?
提起道,人們總會聯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
有形無法是假相,有法處處是道場。對于企業家來說,真正的道場不是寺廟、不是禪堂、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而是當下每一次起心動念、每一個商業決策、每一個經營動作。
商業本身不是目的,通過商業的手段來溫暖天下人的靈魂,通過商業的方式來推進人們生命的跨越,這才是商業真正的目的和意義。
1、企業的最高境界,是成為一種社會存在
目前我們社會上的企業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骨干企業”,是難以替代的社會責任擔當者;二是“蕓蕓眾生企業”,自生自滅,隨時可以被他人所替代。
什么是企業的性質?德魯克說到了企業最深層的本質:任何企業得以生存,都是因為它滿足了社會某一方面的需要,實現了某種特殊的社會目的。可以說企業是社會的器官,是服務于社會的某種特殊的目的而存在的。
《基業常青》這本書里說,“我們不是要建設一家基業常青的公司,而是要建立一家對社會來說值得基業常青的公司。”
做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是每個經營者的美好愿望,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基業長青?首先我們要發現自己的問題,假如我們的企業明天不幸消失,那社會會有怎么樣的反應?這個問題就能測出自己的企業對于社會來說是不是那么的不可或缺。
企業就是社會的員工,就像公司里的員工一樣,有的員工可替代性很強,走了很快就能招募到頂替的人;有的人可替代性很弱,走了就像是垮了一個大梁,塌了一間屋,企業想要基業長青,就必須要做后者。
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成為一種社會存在,扮演某一方面的社會角色,承擔某一方面的社會責任。這需要定位經營使命。以使命決定戰略,決定產品結構,以產品結構解決社會問題,處處都有你的產品和服務。這樣,就不僅有顧客黏性,更有社會黏性,成為品牌公民。
很多企業老講經營使命,什么叫使命?字典上的解釋叫“重大的任務與責任”,當能夠一直為社會承擔某項重大的任務和責任,那么自然就能基業常青了。
2、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不是修路捐款,而是開好公司,做好產品
所謂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其實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背后的本質是社會這只看不見的更大的手。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一個行業的企業會形成不同的細分定位,其背后是社會分工的不同,是社會責任的分擔。如果企業把你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圍繞這個責任來規劃,如果你的企業能解決這個領域的所有問題,這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就能成為社會企業。
所以,企業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本來就是企業的業務,企業家最好的社會責任不是修路捐款,而是開好公司,做好產品,讓顧客享受到更好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3、企業家最好的修行,是讓員工幸福
員工越幸福,企業越“發福”,這是多個專業研究機構的共同結論。
羅素集團在多年研究《福布斯》“最佳雇主100強”榜單上的企業后發現,榜單上的多數企業比標普500股價指數(S&P500)上的企業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CEB公司(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的調查顯示,通過尊重員工價值并提高員工投入度,企業績效能提升20%,員工跳槽的概率則能減少87%。蓋洛普的調查也顯示,幸福員工的高績效每年可以使美國企業避免損失3500億美元。
企業是由人組成的,最重要的目標應當是讓員工幸福,如果員工不幸福,企業做得再大也毫無意義。企業和員工的關系就像船舶與船員,企業載著員工在大海中航行,只有全體員工齊心協力,才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而對企業來講,不僅要為員工遮風擋雨,更要創造條件讓大家通過努力實現夢想、收獲幸福。
康德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企業最終的成功源于廣大員工的努力和堅持,以及企業與員工的榮辱與共。人,不是消耗品,企業家最好的修行,是讓員工幸福,只有讓員工得到成長,公司才有可能發展,帶著這樣的目標去賺取利潤,讓公司和員工的利益保持一致,企業才會越來越好。
02 文化興企
文化不是口號,文化即是業務
什么是文化興企?
稻盛和夫說,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中小企業獲得發展的重要根基。《財富》雜志也明確指出過:世界500強的企業每一家都善于給企業文化注入活力。
可在實踐中,企業文化卻往往是虛的,是掛在墻上的,是最不被經營者所重視的。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這句話出自宋代詩人王炎午,放在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嚴格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沒有現代企業,也沒有多少市場概念。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迅猛發展,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狂飆突進。當我們國門打開之時,聰明的中國人不斷學習著各種新鮮、先進的東西,當然也包括管理知識。
從一百多年前的“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到彼得·德魯克、戴明博士、朱蘭、邁克爾·波特、彼德·圣吉、吉姆·科林斯、明茨伯格、拉姆·查蘭、艾利·高德拉特、杰克·特勞特、赫爾曼·西蒙、大前研一、今井正明、稻盛和夫等。許多耳熟能詳的管理大師的名字被企業經營者們所熟悉,幾乎每一位管理大師的理論飄過,都能刮起一陣旋風。
在網上可以看到“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管理大師”,這里邊沒有出現我們中國人的名字,網上也有“100位世界知名管理專家”的介紹,這其中有美國人67位,歐洲人21位,日本人3位。從這個角度看來,我們對世界管理學的理論貢獻可以說是太少了。
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體量嚴重不符,中國畢竟有自己的國情,我們也應當有自己的企業管理理論。
而最近幾年,就有一家通過“關注企業文化”而持續獲得成功的中國企業在持續出圈,他們的經營哲學被各大商學院爭搶收錄至案例庫,他就是方太。
2020年實體經濟遭受重創,他們卻逆勢增長10%,銷售額突破120億;
2021年同比2020年的120億又同比增長29%;
2022年5月方太凈水的零售額與零售量的環比增長為40.7%、47%;而零售額與零售量的同比增長為86.6%、120.8%,是報告內所呈現凈水主流品牌中的唯一正增長的企業。
一家剛剛步入百億行列不久的企業在“寒冬”情況下卻依然能保持持續增長,這本就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而他們的成功之道又取決于企業文化的成功,真是更加引人注目,可謂是文化興企的典范。
1、世界上任何一家優秀企業的管理,都要根植于本土文化
十九世紀中葉后,中國工商業開始逐漸興起,比起西方企業健全的管理體制,我們在企業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落后了幾個世紀,所以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企業家大多都在效仿和學習西方的管理模式,來助力企業走向成功,方太也并不例外。
自1996年成立以來,方太的前十年因學習西方管理制度,實現了快速增長。從戰略管理、產品設計到績效管理、品質管理再到制度管理和流程管理,方太學得刻苦且全面,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從這個角度來看,方太已經適應了西方的管理模式,所以董事長茅忠群在2008年推行中華優秀文化的初期,內外部環境其實都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因為很多人有一個不理解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在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西式管理理念與方法的基礎上,方太還要對西式管理制度進行本土化改良,重新學習和導入中華優秀文化。
對于這個問題,茅忠群有著自己的思考,隨著對企業管理研究的愈發深入,一個理念在他腦海中也變得越來越清晰,那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優秀企業的管理,都要根植于本土文化。
比如,美國的企業管理之花很燦爛,但它深深地扎根于美國文化的土壤,雖然很多國家都在學習它,卻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完全采用美國式管理,日本沒有、韓國沒有,新加坡也沒有,中國的企業更不會有。
換句話說,只有根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這樣的企業才會有堅實的發展土壤。
在茅忠群看來:“企業就像一棵樹,不斷施肥灌溉,也能夠有一陣子的瘋狂生長,但如果它的土壤不肥沃,根扎得不夠深,大樹遲早會倒下或枯萎的。”
只有付諸行動才能使偉大的思想成為壯舉,2004年茅忠群就開始了“取經”之路,一邊學習、研究,一邊實踐、總結。
經過從2000年到2008年8年的醞釀期;從2008年到2018年是10年的踐行期;到2019年,經過10年的踐行后,方太終于把中華優秀文化和西方管理做了很好的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中西合璧、以道御術”的方太文化管理體系,也首次形成了獨屬于中國的企業管理理論。
經營企業最重要的是什么?
方太告訴我們,經營企業最重要的是三觀要正,要明確什么是可為、什么是不可為的大方向。否則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企業是由全體員工構成,企業所制造的產品也是由全體員工生產出來的。什么樣的人決定了什么樣的企業,什么樣的企業決定了什么樣的產品。所以,好人品造就好企品和好產品,人品是企業的根本。
那么,什么是企業的三觀呢?方太創始人茅忠群說:做企業,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為什么要做這家企業,我做這家企業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么?
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要把這家企業做成什么樣子?
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我們相信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什么錢可以賺、什么錢不可以賺?
這三個問題總結起來是“為什么”“成什么”“信什么”。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家企業的使命、愿景和核心價值觀。
每一個企業家或創業者在做企業和創立企業時,都應該發自內心地、千萬遍地拷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將這三個問題從墻上拿下來,掛在心里。
2、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偉大的企業是向社會傳播正能量的企業,將人性往善的方向引導,就越來越善;將人性往惡的方面引導,惡就會被放大。企業偉大與否,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于是否向善。
基于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理解,茅忠群體悟到做企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并在2018年將其升級為方太新的使命。
何為幸福?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幸福是一種源自內心的感受;幸福是物質與精神雙豐收、是事業與生命雙成長。但提到幸福,首先就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不同,難有一個量化的客觀標準,
但有沒有一個基本公認的幸福觀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五福”,最早出自《尚書·洪范》:“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也就是后來的: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在十九大報告中:“……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太提出了新時代的“家庭幸福觀”:“衣食無憂、身心康寧、相處和睦、傳家有道”。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沒有創新企業就難以發展甚至難以生存,所以全世界的企業都很重視創新。然而綜觀創新的現狀存在諸多問題:如急功近利、危害健康、攪亂是非、喪失底線、嚴重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究其根源,就是很多人把“貪欲”作為創新的源泉、把“無度”作為創新的原則、把“市場或流量”作為創新的唯一目標。
方太對于創新有三條指導方針,“創新的源泉是仁愛”、“創新的原則是有度”、“創新的目標是幸福”。
由此為指導,方太創造出了更多高品質、有意義的產品,比如保護家人美麗和健康的不跑煙油煙機,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星魔方,把健康和陪伴留給家人的水槽洗碗機,讓家人用磁化水洗澡的熱水器,讓家人獲得更多方便和愉悅的FIKS智能生活家系統,等等。
這還不夠,他們還提供了幸福服務,就是能讓億萬家庭真正幸福安心的服務。比如跟產品安裝維護相關的幸福服務,跟健康美食與烹飪相關的幸福服務,跟健康養生相關的幸福服務,乃至跟幸福家庭和幸福社區相關的幸福服務,等等。
不僅直接解決了顧客生活中的難題,更是直接帶動了企業的增長。
3、十年助力十萬企業家邁向偉大企業
“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
但方太在跨越百億大關后,又提出了幾個令人瞪眼咋舌的新目標:在未來十年內,讓一千萬家庭提升幸福感,讓十萬企業家邁向偉大企業;與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打造一萬個幸福社區;成為一家千億級的偉大企業。
讓一千萬家庭提升幸福感;與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打造一萬個幸福社區;成為一家千億級的偉大企業,這些都很好理解,唯獨讓十萬企業家邁向偉大企業也許會令人費解,但這也恰恰展示出了方太的格局。
何為偉大的企業?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群有自己的理解,“偉大的企業不僅是經濟組織,要滿足并創造顧客需求;而且是一個社會組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斷導人向善,促進人類社會的真善美。”
他說,如果千億只是數字的堆積,這不是方太想要的,“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千億級的偉大企業,而不是一家千億級的普通企業。”
在方太看來,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應該是廣義的,不只是簡單的慈善捐款。它包括法律責任、發展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法律責任,包括顧客責任、員工責任、納稅責任、環境責任等。法律責任是最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努力學習最新的法律法規,自覺遵紀守法,這相當于100分中的60分。
發展責任,包括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倫理責任指的是企業必須處理好的幾方面關系,包括善待顧客,善待員工,善待合作伙伴,以及正當競爭。慈善責任,包括文化傳播,教育支持,災難支持,還有社區支持。
未來,方太的目標是把社會責任做到體系化、常態化,并與公司發展戰略更緊密結合,成為一家全面踐行社會責任的偉大企業。在初步實現第一個百億的夢想后,方太如今的夢想是建設偉大企業,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
對于茅忠群來說,這是他推行方太文化體系的發心之一。“每一個企業家都能影響更多人,所以我們希望從企業家入手,對于增強文化自信作出自己的貢獻。”茅忠群希望在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中做出一點自己的貢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