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作用。
隨著我國制造業逐步從中低端走向高端,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性不足、高層次研究型科技人才匱乏,日漸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重視發揮企業的載體作用,挖掘企業性質的科研院所對人才的培養潛力。”全國人大代表,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于旭波3月7日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突出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性,進一步完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的人才,既能了解“真需求”,又能接觸“真問題”。
于旭波建議,要進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支持機床等有條件的制造業領域轉制院所、行業領軍企業成為能夠自主培養碩博士的學位授予單位。同時,調整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基本條件,支持擁有國家科研平臺、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承擔國家重要科研任務的轉制院所、行業領軍企業直接申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不將本科生培養質量、學士學位授權年限作為限制條件。
在于旭波看來,目前的趨勢已經很明朗,高端制造業科研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僅靠高校和少量科學研究機構的人才供給方式,難以滿足行業快速布局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需要,大量處于一線的科研轉制院所、行業領軍企業缺乏自主培養碩博士的渠道,嚴重制約了科技創新的步伐。
在建議的起草過程中,于旭波圍繞機床行業展開調研。他發現,由國家主導建立的“十八羅漢”和“七所一院”,曾在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但均不是碩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在新型舉國體制作用下,制造業轉制院所、行業領軍企業匯聚了產業發展資源,這些企業具有了開展碩博士培養的基礎和條件。”于旭波指出,以機床行業為例,通用技術集團把發展高端數控機床產業作為第一核心主業,是國內機床行業中產品種類最多、服務領域最廣、綜合技術能力最強、為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提供高端核心裝備最多的行業龍頭企業,擁有國家超精密機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精密超精密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目前,承擔國家級在研科研項目49項,企業導師隊伍不斷壯大,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得到了系統提升,具備了自主培養碩博士的基本條件。
于旭波表示,轉制院所、行業領軍企業開展碩博士培養優勢顯著,既能有效解決產教脫節問題,培養更貼近企業、行業、產業需求的人才,又能系統提升重點行業領域科技人才的基礎理論水平和科研創新實踐能力,還能倒逼企業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在提升自身學術水平和研究實力的同時,為國家輸送更多卓越工程師,強化國家戰略科技人才力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