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經濟怎么走?國際市場將如何影響中國和新興市場資產走勢?中國經濟恢復態勢是否穩固?近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線召開,海內外經濟學家們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進行了相關解讀和深入探討。
全球經濟分化嚴重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各國財政擴張力度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多國采用減稅降費、發放現金、貸款擔保等措施扶持經濟。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認為,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分化嚴重,表現為區域分化、產業分化、階層分化和金融市場分化。造成經濟分化的因素包括各國應對疫情的模式不同、宏觀刺激政策的效果、數字經濟逆勢增長和貧富差異過大等。
“全球包括中國整個宏觀政策的核心,既要看到總量,也要看到結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大方向和變量。”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認為,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應推動增長和平衡并重,結構與質量高于總量。2020年各國政府專注于應對疫情沖擊下的經濟衰退,政策目標集中在推動經濟總量上升。但疫情及其后果造成了結構性的經濟活動不平衡,也將對我國國內經濟增長的大格局產生影響。相對于推動總量上升,2021年的政策應當偏重結構性恢復。
當前,一個悄然發生的變化是,全球主要經濟體都處于繼續刺激寬松和開始收緊的轉換、猶豫階段,市場也在不斷變動,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大的波動。朱民表示,這種情況下,保持寬裕的流動性很重要。但2021年財政政策的精準性和力度也非常重要。在朱民看來,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疫情中采取合理的刺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規模都是中等偏下,既看到了已有的風險和高債務,也看到了傳導機制的重要性,所以用細微滴灌的辦法逐漸推進,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留有空間。
“我們現在的政策方向是對的,不要太關注下個月的GDP是多少。”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中國政策明確的指向是:不追求今年GDP多高,而是追求中長期可持續性。相對而言,美國則越來越聚焦于短期經濟增量。從全球投資者角度來說,他們更愿意把錢投到中長期財政和金融更穩定、更具持續性的市場,而中國正在考慮長遠,加快結構性改革。
持續通脹可能性小
當前,美國基建擴張方案令世界矚目。在美國總統拜登簽署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法案后,美國基建擴張方案又浮出水面,規模預計在2萬億至4萬億美元。
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拜登新一輪財政刺激存在四大風險,一是過度刺激的風險。二是通脹上升的風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美國國債收益率攀升,關鍵指標預示通脹預期抬升。三是救助資金對消費和投資的拉動效率不高。四是刺激推升債務風險。
通脹是否成為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對此,沈建光認為,美國寬松政策將推升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漲。但在疫情沖擊引起的供需失衡下,中國供給能對平抑美國物價壓力起到關鍵性作用。
但是,美元利率和匯率上行將加重新興經濟體外債負擔,全球通脹預期上行,美國國債十年期收益率迅速攀升,美元反轉讓新興市場匯率承壓,貨幣政策面臨兩難。2021年全球經濟不得不尋找突圍之路。
“全球產出缺口仍然比較大,持續通脹的可能性比較小。”渣打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認為,美聯儲會忽略暫時的通脹上升,加息可能要到2023年失業率降到3.5%左右才會實施。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美國這輪通脹壓力不一般。美國正在打造的“高壓經濟”旨在促進中產階級、藍領工人的全民就業,不僅僅追求GDP增長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還要實現中低收入群體受益。但難以避免的副作用是通貨膨脹。如果美國經濟出現過熱,通脹很有可能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上探到2.5%以上。
“今年中國的通脹總體可控。”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測,今年中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逐步正常化,預計三季度有一次小幅的加息,主要會在信貸政策方面收緊,預計全年社融增長11%。由于今年名義GDP增長可能接近12%,全年宏觀杠桿率可以下降4個至5個百分點。
中國增長更可持續
我國是去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一季度的經濟“成績單”和首席經濟學家的預測相對應。
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崔歷認為,疫情加速了中國經濟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宏觀政策逐漸收緊是大概率事件。未來幾年產業政策是更重要的關注點。
“疫情同時具有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兩個特征,中國還在彌補全球的供需缺口。”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認為,信貸利率和房貸利率會趨勢性上升,銀行間市場利率也易上難下。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目前,中國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人民幣匯率“破7”以后,市場化程度增高,靈活性增加,外匯市場參與者對匯率波動更加理性,匯率杠桿調節作用正常發揮。由于匯率靈活性增加,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增強,即便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也不一定會造成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跟進。況且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中國央行貨幣政策是領先全球的。
“中國整整領先全球經濟復蘇一個周期,大部分國家都在考慮走出危機的時候,我們已經走出來了,并且在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階段,結構、質量比總量更重要。”朱民表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