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集團,顧名思義是建材行業的企業,是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結合中國建材集團多年的發展實踐,談一談實體經濟這個話題。
實體經濟的作用
做實體經濟很光榮。中國建材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建材領軍企業。目前擁有六個世界第一:水泥產能5.3億噸,全球第一;商品混凝土產能4.3億立方米,全球第一;石膏板產能26億平方米,全球第一;玻璃纖維產能200萬噸,全球第一;風電葉片產能16GW,全球第一;同時中國建材還承擔了全球水泥和玻璃大型生產線和成套裝備50%的業務,也是全球第一。國資委成立之初,國內全球規模第一的企業還較少,轉眼十多年過去,我國的制造業、實體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體經濟的貢獻巨大。大家可能認為建材行業盈利空間小,但事實上建材行業對社會的貢獻很大。現在提倡央企曬成績單,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中國建材集團2016年營業收入2700億元,其中稅收150億元;財務費用支付銀行利息130億元;擁有25萬員工,提供了25萬個就業崗位,人工費用180億元;此外還為國家創造了近百億元的利潤。中國建材集團一年對社會的貢獻達560多億,我也常想實體經濟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
實體經濟很重要。我們現在的困惑是產能過剩,幾乎每個行業都過剩,但少一點也不行。例如鋼鐵,我國一年要用7億噸,出口1億噸,加起來8億噸。2016年我國銷售水泥24億噸,占全球銷量的60%,煤炭約34億至35億噸。我國有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需要的產品和產量都是巨大的,如果產量少一些,價格就可能成倍上漲。由此看來,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央領導也多次強調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基石。現階段,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認為上一輪經濟發展最欠缺的是沒做好實體經濟,美國提出要回歸實業,歐洲要再工業化。這對我們來說壓力很大,因為我國現在出口量很大,“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都是我國的大市場,如果歐美國家再度振興實體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抬頭,對我國實體經濟將產生不利影響。
如何發展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年也遇到不少問題,擺在我們眼前最迫切的是如何發展實體經濟、如何使實體經濟實現轉型升級。在我看來,發展實體經濟要向“四化”轉型。
高端化。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很多企業的技術水平已經從中高端邁向高端,由過去的“跟跑型”、“并跑型”成為“領跑型”,絕大多數企業在“并跑型”、“領跑型”的階段。30年前,我國的成套裝備都是從發達國家進口,現在德國、日本很多跨國公司都來購買中國的成套裝備和技術。我國水泥、玻璃等行業的成套裝備和技術已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實現了高端化。產品也是這樣,過去我國修高鐵用的水泥大多是從德國進口,每噸高達2000元,現在已實現國產化。過去石油鉆井用的水泥也是靠進口,現在也都國產化。大家日常用的手機的液晶顯示玻璃技術過去主要靠進口,現在中國建材集團已經可以生產TFT液晶玻璃基板。美國康寧生產0.2毫米厚的電子薄玻璃,而中國建材可生產0.12毫米厚的電子薄玻璃,實現了從“超薄”到“極薄”的跨越。碳纖維是先進復合材料中最重要的增強材料,T800在航天航空、國防和民用工業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基礎,國內70%的碳纖維都是由中國建材集團供應,從合成到原絲再到碳化都是1000至2000噸大規模的生產線。
我國的工業要向中高端化發展,有的行業正在朝高端化發展,但現在社會上也有一些問題,比如一些低端要淘汰的產品還充斥于市場,消費理念需要改變,法律法規需要繼續完善。最近,媒體報道了關于地條鋼的問題,建材行業也有類似的情形。像水泥行業,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使用高標號水泥,美國的42.5和52.5標號水泥各占市場的50%,非洲也在用52.5標號水泥,而我國現在使用的水泥65%是32.5低標號水泥。我國水泥生產的裝備技術一流,應生產高標號水泥,但市場上還有低標號水泥,也就是說我們的技術、產品已達到中高端或高端水平,但市場的消費理念還處于低端,因此必須改變這一現象。
綠色化。實體經濟一方面面臨著大量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面臨著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何實現減排、零排放的問題。關于工業生產能否實現綠色化,答案是我們完全能做到。提到霧霾,大家可能會和汽車尾氣、鋼鐵廠、水泥廠等聯系起來,但今天的新型水泥廠已不再是霧霾的制造者。我們現在的水泥廠,通過對粉塵進行電收塵和袋收塵處理,安裝脫硫脫硝裝備等方式節能減排,看不到任何煙塵,可以稱得上是“花園中的工廠、森林里的工廠、草原上的工廠”。中國建材集團制造有五要素,依序是環境、安全、質量、技術、成本,把成本要素排在最后一個,把環境要素排在第一。因為環境一旦受到破壞,有些事物的變化是不可逆的。最近和愛人聊天聽她講網上關于家鄉地下水被污染的消息時,我的心情很沉重,也想到家鄉的老百姓以后該如何生活。我的專業是化學,對水源遭到破壞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后果多一些深刻的理解。當前,水源、空氣、土壤等污染已成為全人類密切關注的問題,過去我在國藥集團做董事長時,了解到土壤如果受到污染,會造成中藥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發展實體經濟、發展工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應該和保護環境對立起來,而要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和自然的融合發展。企業要積極發揮社會責任,投入一定資金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智能化。智能化可以解決企業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勞動效率。工業化就是把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過程,電力、信息化、智能化時代都在解決這個問題,目的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以水泥行業為例,30年前每噸水泥300元,現在每噸200元,價格一直穩定在這一區間。房地產價格上漲很多,水泥卻越來越便宜。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水泥行業還能取得效益,就是源于我們不斷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以石膏板為例,過去每平方米成本4元,現在2元多,售價3元多還能獲得1元的利潤,銷售18億平方米就能取得可觀效益。5年前玻璃纖維的成本每噸5500元,去年降到3500元,今年預計3000元,如此大規模降本靠的就是智能化。建材企業過去被看做是“傻大黑粗”,現在已完全不同,智能化進展很快。水泥、玻璃、玻璃纖維等企業都在大量使用機器人,快速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過去一家日產5000噸的水泥工廠需要2500人,后來逐漸減至1000人、500人、200人,現在僅有50人還三班倒,生產線從原料采礦到包裝,整個過程都是無人操作,完全智能化。中國建材在山東投資建設的萬噸水泥生產線就是智能化的典型,上級領導來參觀時稱贊該企業技術先進,是高科技企業。
智能化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關于精準度。“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準,人操作都會有誤差,機器人智能化操作可以做到非常精準。過去機械加工主要靠鉗工的技術,而現在都是靠加工中心,精準度和難度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是實體經濟、工業的發展方向。企業現在大力推廣智能化,預計2025年能達到高水平。大家可能會想,科技的日益進步加速了產品的更迭,智能化的快速發展也會加速企業的變革,企業以后都用機器人工作,那么員工該怎么辦。我想可以通過兩個途徑解決:一要學習,創造機會讓所有員工進行再學習,比如可以創辦多個10萬人的大學;二是可以讓更多的人從事研發,也可以創辦多個10萬人的研究院。人有兩個勞動工具,一個是雙手,另一個是大腦,雙手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大腦還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企業持續推進員工的學習教育和企業的研發工作,按照這個思路去發展,人就有事做。
國際化。德國人赫爾曼·西蒙寫的《隱形冠軍》這本書近期很暢銷,書中提到隱形冠軍是指在全球市場中排在前三名,銷售收入在10億至50億美元之間專業化的企業,德國的隱形冠軍有1307家,中國目前只有68家,下一步增長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將會是中國。中國的實體經濟要打造若干隱形冠軍,中型企業或者中大型企業要發揚“工匠精神”,做好實體經濟,以全球化為市場目標,兢兢業業做好一件產品,做到10億美元的銷售規模。過去我國的圓珠筆筆芯高度依賴進口,記得我上大學那會,圓珠筆由于筆芯的原因經常會出現漏墨汁等困擾。最近傳來好消息,太鋼集團耗時五年,終于生產出了“中國制造”的筆芯,有望在兩年內完全替代進口。中國建材就是由一批隱形冠軍組成,也可稱為“單打冠軍”,生產優質的產品,在市場上創造了多個第一。中國建材旗下的巨石集團生產的玻璃纖維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很大,約50%,利潤豐厚,這家企業就是隱形冠軍。中國如果有2000多或更多的隱形冠軍,未來在國際市場將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關鍵要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不斷提升各行業國際化水平。
(本文為宋志平在第十四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