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去年營業收入排座次的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29日在京公布。國家電力公司以4003.95億元位居榜首。500強去年總的營業收入為61054.7億元,占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5933億元的63.64%。
中國企業500強是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推出,并在其組織的“中國企業發展報告發布會暨中國企業500強論壇”上公布的。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陳錦華在發布會上說,中國企業不能做“虛胖子”,要做大,更要做強。這也正是本次論壇的一個鮮明主題。
據介紹,為做好“入世”后的應對工作,促進我國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大企業,今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報告中增加了中國企業500強分析。500強企業的排序是按照國際慣例,在企業自愿申報基礎上,由中介機構審定產生的,此次排序不是簡單地為排序而排序,而是綜合、科學地排序,目的在于促使企業不僅做大,而且做強。因此,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比較全面、真實地反映了當前我國大企業的狀況,反映了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實施“抓大放小”政策后我國企業所取得的成果。中國企業500強已把握了中國經濟的命脈,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總體來說,2002年500強有五個特點。
一、總體規模擴大,企業間差距也很大。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的整體規模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人均利潤、人均營業收入、人均資產收入率等經濟效益與效率指標都有較大改善。占大型企業單位數7864家的6.36%的500強,2001年完成營業收入占當年國內總產值的63.64%,其平均營業收入增長13.16%,平均資產增長9.86%。但500強企業中,差距很大,排序第一位的國家電力公司和排序最后的南昌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營業收入相差近200倍。不過這種差距呈縮小趨勢。
二、效益增長低于規模增長。500強的人均利潤、人均營業收入、人均資本、平均資產利潤率和平均資產周轉率等經濟效益和效率指標,其增長速度低于企業營業收入和資產規模增長速度,甚至有少數企業虧損嚴重,約1/3的企業利潤縮水。
三、產業分布中,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是重要力量。500強企業中,第二產業的企業占72.8%,第三產業占25%;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金屬業的企業最多;石油、天然氣開采與石化業、金融業的收入比重超過了10%;石油、天然氣開采與石化業、郵電通信業和金融業等壟斷行業企業盈利能力最強;第三產業企業的資產占絕大部分,金融業企業資產所占比重達到63.1%;各類批發業企業人均營業收入、平均資產周轉率最高。從實現利潤上看,第一產業只有0.43%,第二產業63.33%,第三產業35.76%,差距極為明顯。
四、地域分布與地區經濟發展相同,呈東中西排列趨勢,東部優勢明顯。在500強中,東部地區企業個數占78.4%,營業收入占90.05%,利潤占91.7%,資產占96.08%。
五、國有經濟雖然占絕對地位,但其經濟的效益與效率卻是各類型所有制企業中最低的。在資產利潤中,國有企業為1.06%,外商投資企業為8.64%,私營企業為13.73%。人均營業收入和資產周轉率外商投資企業均為最高,分別為158.89萬元和189.25%。
盡管中國企業500強有了一定的競爭實力,但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企業500強的差距仍然非常明顯。報告指出,一是企業規模普遍較小。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平均資產規模只有2002年世界企業500強的6.46%,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平均營業收入只有2002年世界企業500強的5.26%;二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低。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平均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利潤、人均資產,分別只有2002年世界企業500強的12.95%、29.62%和1.57%;三是盈利能力水平低。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平均利潤水平只有2002年世界企業500強的12.06%;四是創新能力低。根據對我國鋼鐵、煤炭等16個行業調查,我國多數大企業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研究開發費用投入少、創新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是主要原因;五是國際化水平比較低。我國500強企業中還沒有出現主要以全球市場配置資源、進行跨國經營的企業。
報告認為,為了縮小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的差距,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國企業,一方面,國家應逐步完善發展大企業的配套政策,加快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企業應當在如下八個方面下功夫,加快培育自身的國際競爭能力:一、認清差距,樹立信心,堅持正確的發展觀;二、圍繞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制度和管理創新步伐;三、以人為本,強化管理;四、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五、推進企業并購、重組與戰略聯合;六、探索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的途徑;七、加快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八、大力塑造企業誠信精神,增強企業社會責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