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是通過改進社會及企業的組織結構、運行規則等多方面的制度安排,改變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改變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從而徹底改變生產資源的配置方式,形成嶄新的生產方式,使社會經濟及生產組織效率水平和整體生產力水平實現根本性、質的躍遷,形成新的生產力。嶄新的生產力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繼續通過制度不斷完善使生產方式進一步成熟定型,并孕育新的革新力量,并催生出更為高級的生產力。在一定意義上看,制度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產生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制度創新促進并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
制度創新深刻影響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和水平。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對立統一的矛盾,促進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的迭代與制度創新密切相關,迄今發生的全球四次技術革命背后的重大推動力都是制度創新解放了生產力,引領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一個國家或者企業如果因循守舊、不能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必然破壞和阻滯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消除不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前提。
制度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產生和定型。生產力是人類改造和影響自然的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構造了生產關系,制度創新通過生產關系的進步促進勞動力與勞動資料及勞動對象產生新型組合,促進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對于企業來說,生產過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運用,必須與企業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發生根本性變化相結合,才能形成企業內的生產力。單個企業、局部的、細小的創新在一定的社會和企業相關體制機制的保護和促進下將推動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和方式創新,并形成新的全社會全局性生產力大幅提升。一個國家或社會組織也可以通過以先進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生產力,促進社會組織和企業在新的制度環境下通過組織方式、管理方式革新,重組社會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解放思想,堅持制度創新,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個領域的新體制,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制度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互促進,不斷前進。制度創新通過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促進生產力發展;更為高效的新生產力在運行過程中,在更高效率和效益目標的驅使下也將促進制度不斷自我革命,不斷實現制度再創新,再度催動新的生產力發展。制度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相互作用,不斷前進。從微觀層次看,由于新質生產力與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甚至企業文化創新密切聯系,新質生產力必然由創新性的制度體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發展。從宏觀社會層次上看,制度創新觸發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創造性,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將有限的社會資源不斷整合優化,打造新質生產力。
影響制度創新的基本要素
一是既有生產力發展的平均水平影響創新的時間和高度。任何社會或企業生產力的發展都會由于資源投入、勞動熟練度、設備運轉期等因素而實現產出量的自然提升。在一個封閉的社會環境下,由制度決定的企業平均技術水平和社會發達水平會在一定時期內限制生產力發展高度。局部性創新可能形成示范效應引發全面制度創新,也可能由于不適應當時當地的產業業態等原因,導致市場不能普遍認同新產品和新技術從而導致創新失效。因此,制度創新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只有與既有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環境與產業業態等方面相結合,才能引領社會生產力發生突變。
二是理論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基石。理論與實踐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的關系。理論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提煉和升華,理論創新為實踐引領方向、提供指導。新思想、新理論是一切創新的源泉,思想解放通過不斷創造新理論、通過制度創新成為創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力和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和帶領全國人民以全新的視野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改革發展事業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體制創新,通過不斷發展和完善先進的理論體系、制度體系、文化體系促進新質生產力大發展,促進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市場廣度與成熟度影響制度創新速度。市場越大、市場信息越完整,法治越完善,社會組織與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的積極性越高。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將迫使企業不斷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通過制度創新提升經營效率與效益。因此,市場規模、市場格局和市場競爭狀態很大程度決定社會組織及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的急迫性。一般而言,市場規模越大、競爭越激烈,新發明、新管理理論發展越多、越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就越快。反之,市場壟斷或市場分割則抑制創新積極性,不利于新質生產力的產生和發展。如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經濟技術競爭變得空前激烈,技術加快迭代,并形成了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技術突破口的信息化革命。當前正在發生的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正引發世界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加快制度創新的國家和企業必然在新的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引領產業橋頭。
四是國家在推動制度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前國際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下,各國政府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國家如果希望通過源源不斷的生產力引領全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就必須不斷進行制度創新。近二十年來,世界主要國家都非常注重以新技術、新組織、新管理、新機制促進本國競爭力提升,為更加適合突破性技術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供體制和政策環境。面對剛剛起步的全球第四次產業革命,我國要想改變長期追隨發達國家先進產業技術的局面,并且在新產業革命浪潮中進入世界前沿方陣,就必須加快推進以制度創新引領科技創新和社會創新。
五是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對制度創新產生重大影響。任何國家、社會組織或企業在改革發展的制度設計中都需要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穩定、公平與效益、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等關系,促進大眾對于制度改革的理解。
國有企業要以制度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首先,以制度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當前,我國經濟體制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尚有差距。如,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市場區域分割、行業分割、要素市場分割等問題仍然存在。集約型經濟增長轉型雖然取得明顯成績,但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現象仍然較為突出,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亟需進一步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結構性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的問題,要求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要錨定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通過制度創新破除影響和阻礙新質生產力產生和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其次,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制度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市場越大、信息流動越充足,創新發展基礎越堅實。以開放促制度創新,就要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其三,國資國企要加快制度創新,成為新質生產力主力軍。國資國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更好、更高效率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切實履行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不斷增強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以制度創新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要進一步以制度創新解決影響國有企業實現長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次問題,全面貫徹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公司治理體制,實現黨的領導與法人治理體系與市場化經營機制的高度融合。同時,要深化企業內部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特別是深化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圍繞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加強管理,不斷提質增效、優化布局、防范風險,以制度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其四,建立健全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當前一系列的新科技新技術促使人類進入新的產業革命的時代挑戰,要建立健全國有企業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以體制創新不斷實現組織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綜合創新,激發企業創新的內在積極性,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同時,要不斷優化資產結構,進一步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塑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積極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增強價值創造能力,促進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加快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單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僅代表個人觀點)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