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2021年山西省公路自行車冠軍賽在大同市左云縣閉幕。
這個晉北小縣已經連續4年舉辦自行車賽,吸引了大批選手和游客到來。隨著塞北黃土高原生態持續向好,長城、古堡、箭樓輝映著藍天、綠樹、濕地,讓人心曠神怡。
這是山西最北端“煤都”大同“脫黑向綠”、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同市重點監測的8家景區累計接待國內游客200余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9成多。而在2019年,大同全市接待游客5500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480億元。此前數年,大同市文旅產業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
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坐擁云岡石窟、懸空寺等著名文物古跡,大同卻貼了近百年的“煤都”標簽,曾“因煤榮耀”,也“因煤苦惱”。
“歷史在大同盆地底部埋下寶藏,藏著光和熱。”大同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要子瑾說,大同煤炭在清末即形成規模開采,至改革開放后的10年間,已成“世界三大煤都”之一。
長期靠煤發展的大同不可避免出現了“一煤獨大”的困局。大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明生說,單一產業結構帶來嚴峻的現實問題。云岡大佛披“黑裟”,城市處處臟亂差。
為了轉變這一狀況,大同通過調整生態布局、城市布局提升“綜合素質”。大同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郝瑞說,通過持續多年的植樹造林、治水治氣等,大同將全國污染“黑三甲”變成了年均空氣優良300余天的“大同藍”,將“不毛之地”變成了“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和“中國美麗城市”。
“秦漢名邑、北魏京華、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幾乎每個時代,都留存了珍貴遺產,這樣的城市北方很少。”大同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副會長宋志強說,大同真正的底蘊是文化。
復建古城,擴容景區,進行城市升級改造,重塑城市形象,大同開始重新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底色”,喚醒居民的自豪感。
8月份,第六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將再次走進大同。除了電影周,大同已連續18年舉辦云岡文化節、連續舉辦7屆古都燈會。大同市文旅局副局長姜文說,當地一方面提檔升級旅游產品,另一方面不斷舉辦活動塑造城市品牌。
“僅住宿這一個指標,就能看出旅游這個新‘引擎’的富民威力。”大同市文旅局發展科科長劉海鵬說,全市目前有5.8萬張酒店床位,旺季“一床難求”。大同金凱國際酒店經理趙慶琳說,擁有170多間客房的酒店,容納了140多名員工就業,去年營收4000多萬元。
在大同市靈丘縣,秦淮環首都·太行山大數據基地三、四期不久前建設完成,這個數據中心部署了13.5萬臺高性能服務器。
除了秦淮,中聯、華為等一批數據中心落戶大同。大同市目前建成、在建的數據中心服務器規模約為80萬臺。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大同正將先天優勢變成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以布局大數據產業為例,大同處在環京帶寬不受限區域,土地資源充裕、氣候寒涼干燥,電價低廉、火電穩定。”大同市項目推進中心主任楊生璽說。
此外,大同堅持培育新動能,加速探索向“新能源之都”邁進,著力打造風電、光伏等“六大新能源產業集群”,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布局賦能。
截至目前,大同市新能源裝機達到近630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近一半,占山西全省新能源裝機的近20%。
王明生說,以超過百億產值的裝備制造、現代醫藥、文化旅游等四大戰略產業為支柱,以通用航空、大數據、新材料等六大新興產業為突破,大同市已初步構建起“一煤為基、四馬拉車、六新崛起”的現代產業體系,“煤電獨大”向“多業支撐”轉變邁出堅實步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