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區以全國十分之一的國土面積,承載了約四分之一的人口數量,創造了約五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在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區域發展格局中,中部“脊梁”的地位舉足輕重。
告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以現代農業新模式打造“中部糧倉”;加快轉型升級,發展綠色、低碳新型能源原材料產業;創新開路、加速協同,以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中部地區結合自身優勢、緊扣戰略定位,在發展中亮出一張張產業“新名片”。
智慧、集約:打造現代農業新模式
跨淮河、擁長江,擁有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中的5個,用全國約四分之一的耕地,生產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糧食,豐收的中部,是“大國糧倉”的重要根基。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湖南的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關鍵共性技術平臺——華智生物國家級分子育種服務平臺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開展種質資源基因型精準鑒定。
基于實驗室里的高通量基因檢測系統,這里單次就可檢測上萬個種質樣本,育種效率和精準度均大幅提升。
“以水稻為例,分子育種可以將稻種的生物信息‘翻譯’為可供決策的數據語言,讓研究人員精準聚合增產、抗病蟲害、耐鹽堿等優良性狀。”華智生物副總裁王朝暉說。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以科技賦能良種選育為代表,“中部糧倉”正告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加速良種良田良機良法深度融合,亮出糧食生產“新名片”。
4萬畝麥田5天收完。5月底,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尚躍調度數十位機手,加緊收割。
“今年新購置了三臺新型大馬力收割機,哪怕遇到‘爛場雨’也不擔心了。”尚躍說,以前收割機脫粒速度跟不上,“吃糧”多了容易“噎著”,今年更新的收割機動力匹配更優,相較去年畝均減損約10公斤。
空中有衛星“帶路”,田間有先進農機“開路”。從大河之南到洞庭之濱,播種科學高效,智能化、機械化收割已經成為主流。
向科技要產能,向規模要效益。從田頭到車間、從產業到政策,中部地區在發力——
河南從2022年起啟動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適用現代化裝備、規模化經營等,預計建成后每畝可多打220斤糧;
安徽做好“糧頭食尾”大文章,在皖北地區重點培育“品質糧食、優質蛋白、綠色果蔬、徽派預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江西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76家,180多款優質農產品入駐高端商超、高端餐廳;
……
中部地區不斷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讓傳統農業釋放出更大的潛力。
綠色、低碳:加快能源原材料轉型升級
自動焊接、自動敷設、AGV小車自動“運”貨……走進滁州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條自動化單晶組件制造生產線正高效運轉中。
石英砂是光伏玻璃的重要原材料。抓住光伏產業成為全球能源轉型重要“風口”的契機,安徽滁州建立了覆蓋石英砂、硅片、光伏玻璃、光伏電池、光伏組件、逆變器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吸引了隆基樂葉、東方日升等一批頭部企業,致力打造“光伏之都”。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助推能源結構轉型,綠色、低碳已經成為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新名片”。
以光伏為例,目前,全國有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組件“安徽造”;2023年,安徽省光伏制造業營收超2900億元、躍居全國第3位。
山西是煤炭大省,2019年被確定為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單班減人30%,煤礦單工作面平均月進尺提高8米,智能化人工干預率降低至10%、產量提高2.5%……在山西省霍州市的山西焦煤集團李雅莊煤礦井上控制中心,綜采隊技術員邢陽陽通過一鍵啟停控制按鈕,就能夠對井下綜采面實現控制。
如今,山西地下采煤工作面全部實現了綜合機械化,54%的煤炭產能實現智能化開采,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80%以上。
能源原材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血液”,新能源材料直接關系到未來清潔能源的“造血”能力。
湖南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研發人員正在中偉新能源行業超大規模前驅體研發試驗車間里,對新材料開展多維度性能測試。
“這一獨特的研發體系可以高效完成從研發到量產的全流程,更好適應新能源材料快速更新迭代的需求。”中偉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表示。
湖南已形成從前驅體、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儲能系統到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的完整產業鏈條,前驅體研發生產全球領先,磷酸鐵鋰出貨量、正極材料產能等位居行業前列;山西外送綠電在全國位居第一位,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46.4%;湖北綠電裝機占比達到65%……
創新、協同:構建制造業新發展格局
5月9日,蔚來第50萬臺量產車在位于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的蔚來合肥第二工廠下線。同樣在5月,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合肥啟用城市測試跑道,這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首個此類型測試場。
擁有7家整車企業、將汽車產業列為“首位產業”的安徽,今年1至4月的汽車產量占全國比重超過10%,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比重超過11%。
自2019年5月在江西舉行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以來,中部地區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占全國比重分別達27.3%和17.8%。
走進位于湖北鄂州的華工激光智能制造產業園,一臺長30米,重45噸的“大家伙”正被打包吊起,準備轉運出口。
華工激光重型管材切割產品線總工程師范大鵬說,得益于10余年創新迭代和省內激光產業供應鏈體系支撐,這款產品不僅技術實現超越,而且售價還比國外同類產品降低60%以上。
裝備制造是中部地區的優勢產業之一。這臺我國自主研發的重型管材激光切割加工智能裝備,擁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可在十幾米的大型鋼材上以0.1毫米的精度“雕花”。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中部各地在發展新興產業、打響創新招牌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協同共進,攜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5月31日至6月2日在湖南長沙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首次采用了六省大聯合模式,分工協作、聯合招商,6場產業鏈招商推介會分別由一省牽頭、五省配合,集聚六省合力,共謀中部產業“大格局”。
由安徽省牽頭舉辦的中部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招商暨投資安徽行(長沙)推介會上,安徽省汽車辦副主任劉文峰表示,湖南裝備制造業優勢明顯,與安徽汽車“首位產業”互補性很強,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合作前景廣闊,雙方可以合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立足中部,創新與協同并舉;放眼新發展格局,更要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銜接、融入。
未來,中部地區還將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對接,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融合聯動,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優化產業布局。
進一步抓好黨中央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中部的“新名片”必將越擦越亮。
(記者劉菁、馬姝瑞、水金辰;參與采寫:謝奔、王勁玉、王自宸)
(新華社合肥6月12日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