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鏈長、覆蓋面廣,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重要創新應用載體和跨界融合關鍵交匯點;減碳、零碳技術的應用將大大降低汽車行駛階段碳排放,是道路交通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
李駿院士提出五大交叉融合創新方向,包括能源交通融合、氨氫能源融合、零碳與低碳燃料融合、超級AI+ML與智能網聯汽車融合、自動駕駛與自動監管融合。李克強教授則指出,智能網聯汽車不是簡單的網聯和智能的疊加,而是新的發展階段,是智能網聯融為一體以后新的產品結構,以及新的開發模式和生態。
“推動‘汽車+X’跨界融合發展,是實現汽車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國家達成全領域‘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表示。
10月19日-21日,以"汽車+X,雙碳背景下汽車科技創新"為主題的“2021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在上海召開。本屆大會面向汽車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圍繞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趨勢,深度探討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跨產業深度融合、協同銜接。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
“汽車+X”漸成主旋律,需多方協同創新
“汽車產業鏈長、覆蓋面廣,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重要創新應用載體和跨界融合關鍵交匯點,也將是碳中和愿景下的新型綠色低碳產業生態的重要節點。汽車減碳、零碳技術應用將大大降低汽車行駛階段碳排放,是道路交通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也需要車用能源及上下游協同轉型升級。”張進華說。
張進華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加速市場化應用、與電力、氫能雙向協同互動將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能源供應清潔化轉型。與此同時,汽車產業與關聯產業更深層次的交叉融合發展,也將進一步帶動材料、化工、制造等多個領域綠色低碳發展,通過材料供應低碳化、生產制造低碳化、交通出行低碳化、車用能源低碳化,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如期實現。”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也表示,“當前,學科交叉創新、系統集成創新、跨界融合創新逐漸成為汽車產業科技創新的主旋律,產業已進入疊加交匯、協同發展的新階段。‘雙碳’目標的提出進一步加速了跨產業、跨領域融合發展進程。”
同時,付于武指出,“實現汽車產業‘雙碳’目標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汽車產業、技術、市場的全面轉型,更需要跨產業、跨領域的協同創新和融合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現“長尾”,需各要素融合發展
面對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駿提出五大交叉融合創新方向。一是,能源交通融合,驅動我國運輸裝備“雙碳”達標;二是,氨氫能源融合,打造氫能運、儲、供新體系;三是,零碳與低碳燃料融合,打造車載零碳低碳混合燃料平臺;四是,超級AI+ML與智能網聯汽車融合,加快ICV產品化;五是,自動駕駛與自動監管融合,打造更安全的智能網聯汽車。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駿
同時,李駿還提出了中國汽車產業應高度重視的兩大創新方向,即“自動駕駛2.0”和“氨=氫2.0”。李駿表示,由于預期和現實出現差距,目前智能網聯汽車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長尾效應,主要體現在1.0的自動駕駛產品需大規模擴展場景適用性與發現軟件設計紕漏等小概率事件之間。
而自動駕駛2.0則是建立以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與研發系統,得以解決當前的自動駕駛問題,削減人工作業量,實現系統可擴展性,從而消除長尾效應。
此外,氫能源汽車也存在長尾效應。李駿認為,氫能汽車有著數十年的研發歷史,但運輸、存儲、車載、動力、安全、成本等問題一直困擾行業。相比之下,氨不僅安全、易用,且是氫能的絕佳載體,能量密度高、應用廣泛,當前全球正在進入氨能源時代。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
對于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的發展,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則指出,智能網聯汽車不是簡單的網聯和智能的疊加,而是新的發展階段,是智能網聯融為一體以后新的產品結構,以及新的開發模式和生態。
“在智能網聯時代,需要將智能汽車、移動出行生活服務的各個要素進行融合,真正推動智能網聯產業生態的建立,以及對整個系統做戰略數據的積累,才能真正構建共享和諧、綠色環保、互聯高效,智能安全的智能網聯技術,低碳出行的生態。”李克強說。(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濤)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