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如何進一步以產業的“含綠量”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早春時節,環顧神州,高質量發展“綠意”涌動。
在西北荒原,我國首個“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項目——華電天山北麓戈壁基地61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剛剛開工建設,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綠電142億千瓦時。
數千公里之外的東南沿海,“生態經濟化、經濟綠色化、治理智慧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正在加速探索。據浙江省經信廳和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統計,目前,浙江已建成綠色低碳工業園區30個,綠色低碳工廠379家,累計培育“雙碳”領域高新技術企業3200多家。
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新時代新征程上,美麗中國建設正全面推進。
王金南表示,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谷樹忠看來,各領域特別是農業、傳統制造業等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應加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的產業業態。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當前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而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要抓住“技術創新”這一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電董事長江毅表示,2024年,中國華電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打好結構調整攻堅戰。圍繞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延伸“氫”“儲”“碳”“智”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產業鏈,打造華電綜合能源產業圈。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綠色低碳深度融合,為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還需要強化電網等基礎支撐。
酒泉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風能、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11億千瓦。全國人大代表、中材科技(酒泉)風電葉片有限公司工程師劉錦帆建議,支持酒泉市打造以堅強智能電網為樞紐,以源網荷儲互動與多能互補為支撐的新型電力系統。
以產業的“含綠量”提升增長的“含金量”,不少產業在加速行動。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應充分發揮‘鏈長’作用,引導上下游產業鏈持續有效降碳。”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提案中建議,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并推動汽車產品碳足跡的國際銜接互認;加快出臺重點行業碳減排扶持政策,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并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有規劃地碳減排;加強數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規范化管理。
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的力量。全國人大代表、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閻洪濤認為,綠色低碳項目普遍涉及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呈現發展初期一次性投資大、后期經營性回報期長的特點。對此,他建議,把在京能源類央企財務公司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試點金融機構范圍,從而發揮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自身“產業+金融”優勢。(記者 向家瑩 王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