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將于2004年9月5日—6日在重慶舉行“2004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會暨高層論壇”。
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位居三甲,搜狐財經獨家直播本次活動。
主持人:
現在,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陳清泰同志發言,大家歡迎。
陳清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
尊敬的錦華同志,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
2004年度的中國企業發展報告已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編制完成,2004年度中國前500家企業今天予以公布,這是中國企業界的一件大事。一年之內,中國大企業平均規模、產業集中度、經濟效益和發展能力等方面取得如此大的進步,確實令人鼓舞,我們應該向入圍的企業祝賀。
報告以大量的翔實數據、客觀地復雜為企業、政府和研究企業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一組重要的信息,如果把今年的數據和過去的數據進行比較,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大企業迅速成長的足跡,而且還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組織的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過程,如果把中國的數據和世界的數據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中國企業的強項、弱項和差距,報告提供的基礎資料為企業和學者的后續分析留出巨大的空間,而這一分析對中國企業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中國人均GDP剛剛走出低收入國家的行列,經濟水平遠遠落后于先進國家,但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具備了成長出世界級大企業的經濟基礎。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和不斷取得進展,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不斷深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為通過市場競爭培育大型企業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去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就總體而言,我們已經越過了解決溫飽的發展階段,逐步進入了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的新的發展時期。從國際經驗看,走出低收入國家行列,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幾乎對各個國家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迅速升級,具有持續的、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期,又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轉移相耦合,這就形成了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成長極為有利的條件。主要表現在:
第一,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增長期,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化迅速上升構成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基礎條件。13億人口,從城市到農村,從東部到西部,不同層次的消費結構升級,創造了不同層次的大規模的市場需求。而進入大額消費之后,消費結構升級的周期長,這將形成以內需為主,持續拉動經濟增長的態勢。在國際經濟多變的時代,我們以內需為主,這就構成了中國經濟未來一個較長時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穩定增長的基礎,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為企業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產業結構升級。進入工業化中期,消費結構升級拉動產業結構大幅度調整和迅速升級。進入新世紀,在一些消費熱點的拉動下,出現如房地產、汽車、電訊等一批快速增長產業。在這些帶頭產業的拉動下,能源、交通、基礎原材料等行業迅速發展,其它如電子、機械、化工、建材、有色以及第三產業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以產業結構升級為標志,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業具有附加值高、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需求潛力大、產業鏈條長、中間產品比重高,產業帶動力強等特點。因此,工業化中期往往是投資規模擴大,生產需求旺盛,經濟增長動力較強的時期。
第三,中國經濟更深刻地參與國際分工。隨著中國投資軟硬環境的改善,產業配套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勞動力資源優勢進一步發揮,潛在市場進一步顯現,使跨國公司生產、研發的全球布局向著有利于中國的方面在調整,中國正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重要目的國。近年來,跨國公司向中國產業轉移,不僅步伐加快,規模擴大,而且產業層次提高,對國內產業升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的世界制造基地之一,國際貿易總額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在利用國外資源方面,去年進口石油占國內消費量的34%,進口鐵礦石約占國內用量的50%,在前年實際利用外資超過500億美元之后,去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了535億美元,這說明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第四,民營經濟迅速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化,民營經濟發展在理論、政策層面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正進入良好時期,個體私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對創造活躍的市場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就業、稅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營企業的個體實力在競爭中不斷增強,已有能力進軍一些重要行業,例如鋼鐵、汽車、裝備制造等,有能力進軍一些關鍵領域,如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
第五,城市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加快,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目前中國城市化水平剛剛略過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十多個百分點,與同等發達程度的國家相比,我們落后了大約二十個百分點。因此,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中國城市化的重要時期,可以預計,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以每年一個多百分點的速度上升。現在流動打工的近億農民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城市化的后備軍。在中國,城市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有1300萬農村人口轉為城市,相應地將拉動房地產、基礎設施、醫院、學校、公共服務、公用事業等發展,創造出一個巨大的市場。
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壯大企業競爭力的有利條件幾乎是世界各地難以相比的,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創造的輝煌成果,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并不能由中國企業所獨享,必須認真思考的是,中國的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分享這些有利條件,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的是,國有企業受體制、機制和結構落后的拖累,民營企業受尚未完全消除的歧視性政策的制約,在利用中國優勢方面,往往卻處在劣勢地位。而要盡快改變這個狀況,我們還面臨嚴峻的挑戰。
近年,跨國公司迫不急待地大舉進入中國,目的就是要搶先利用中國的發展優勢,他們不僅投資生產,而且組織研發,設立采購中心和區域總部,目的是搶先利用中國的發展優勢,到中國去,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果,已經成為一種世界的潮流。一些外國雜志聲稱,一個公司能否在這個新世界上興旺起來,要取決于它能否利用中國的優勢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而競爭的勝利者將是那些能充分結合中國的競爭力,擊敗自己對手的那些公司。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之初,就在利用中國優勢壯大自己方面有周密的準備,幾年之后,絕大多數企業不僅獲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而且確實由于在中國業務的發展,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國際競爭力。企業發展的這些十分有利的條件,為造就有競爭力的企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中國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和利用這一基礎條件,以十足的緊迫感,加速改革和結構調整,壯大核心競爭力,爭取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能入圍500強是值得慶賀的,但是不分行業地把各類企業放在一起排序的目的,是給我們一個大的概念,對研究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和競爭力及其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每個企業而言,進入500強應當是結果,是企業強大競爭力、高市場占有率的一種外在表現,不能簡單地當做企業追求的目標。企業經營規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特別是在那些規模經濟性特別明顯的行業,沒有一定的規模就不會有競爭力。但是,也不能普遍地認為,大就是強,以浮躁的心態勉強地把資產業務拼湊捆綁在一起,并不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最終還可能圖虛名而落實禍。
企業為做強做大必須把目標僅僅鎖定在投資回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持續的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市場規模、經濟規模和適宜的產業組織模式。在很多行業,小企業并不必然沒有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分行業的經濟技術指標的分項比較對行業和企業更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大企業,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一項重大戰略,大企業代表國家的經濟技術實力,是國家立足于世界經濟強國之林的希望。在開放條件下,持續的經濟增長,將造就有競爭力的企業。可以預計,未來十年至二十年,在廣大中小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將有更多具有國際競爭里的大型企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力軍。
謝謝大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