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12日電?題:長江村里話發展
新華社記者駱飛、吳簫劍
從貴陽出發,驅車向東60余公里,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盤江鎮,有一個不在長江邊上的長江村。早年村子交通不便,百姓徒聞長江之名,就把家門口的洛北河當作長江,村子也取名“長江村”。
時值盛夏,村里的柏油路兩側草木蔥蘢,蒼翠的群山護著洛北河蜿蜒向北,碧波蕩漾。河畔稻田長勢喜人,隨風泛起陣陣稻浪。
“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說起長江村的變化,村黨支部副書記陳治宇直呼不敢想象。20世紀90年代,長江村植被稀疏、石漠化嚴重,每到雨季,山上的土石就“嘩嘩”往下滑。
為守住生態,長江村從2002年起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退耕還林每畝每年補貼200多元,一直持續了10多年。”陳治宇說。隨著時間推移,退耕還林效果顯現:如今長江村森林覆蓋率已超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守住青山,還要護好綠水。
在洛北河上漂了半輩子,今年52歲的姚順林黝黑精瘦。“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要下水,還養了6只鸕鶿來捕魚。”姚順林說。全村常住750余戶共3000多人,17個村民小組里11個都臨河,捕魚一直是村里的重要收入來源。
7月3日,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盤江鎮長江村村民姚順林展示用過的魚簍。新華社記者駱飛 攝
最難熬的是每年10月到12月,為了多掙錢,姚順林要劃著僅容一人的小船,從洛北河順流而下沿途捕魚,累了就躺在船中,晚上在岸邊露宿,遇到急流險灘還要上岸扛著木船繞行,最遠一次,他曾漂流到100多公里外的烏江干流。但辛苦一年,也就掙兩三萬元。
其實,洛北河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烏江支流清水河的上游段。2020年初,隨著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洛北河的漁民全部轉產上岸。截至目前,長江村村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經果林種植特色產業、勞務輸出等,年人均收入超過1.5萬元。
如今,姚順林免去風餐露宿之苦,開起了農家樂,收入比捕魚時翻了兩三倍。曾陪伴他多年的小木船被留在了洛北河畔,成為山水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綠水青山不僅提升了長江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吸引了不少外村人來安居樂業。彭中原是隔壁寶山村人,因為看中長江村的良好生態和發展潛力,2018年來這里投資90萬元興建水產養殖基地。經過幾年發展,他的生意從水產養殖擴展到餐飲娛樂、經果林種植、雞鴨養殖等多個領域,一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
“以前交通不便,洛北河是村民出行的要道。如今橋梁、公路、高鐵都已修通,渡口就門可羅雀了。”陳治宇說。近年來,長江村下大力氣整備了村里的公路、橋梁等;高鐵貴定北站的建成,更讓貴陽到村里的車程縮短到半小時內。村民“走出大山、通江達海”的樸素愿望,變成了現實。
7月3日,游客在長江村洛北河中戲水。新華社記者吳簫劍 攝
洛北河畔,漂流、戲水的游人三五成群,洛北河漂流項目經過提質升級,已于暑期重新開放,高峰時每天能接待1000多名游客。曾經外出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選擇回村生活,長江村的人氣更旺了。
夕陽西下,河面碧水碎金,山間青云裊裊。一幅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在這個青山掩映、碧水環繞的美麗村子徐徐展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