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的衡水市,自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撤區設立以來,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幾年衡水市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政府副市長、民革河北省委會副主委崔海霞在接受《中國企業報》專訪時表示,衡水市正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協同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向上突圍,向科技強市、產業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未來,改革創新將成為衡水的鮮明標識。
科技創新,點燃產業升級新引擎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為產業升級。”崔海霞談到,衡水市明確了未來重點培育壯大的“3+2”產業體系和“9+5”特色產業集群。
何為“3+2”和“9+5”產業?崔海霞介紹,“3+2”即為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三大主導產業,謀劃布局服務機器人和數字信息安全產業兩大未來產業。“9+5”包括安平絲網、武邑金屬櫥柜等9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和冀州醫療器械、武強樂器等5個市級產業集群。
“未來,衡水市將緊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奮勇爭先,助推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崔海霞表示,衡水市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好衡水產業人才政策14條,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力爭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10%左右。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聚焦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25個特色產業集群,逐一制定產業演進路線圖;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力爭企業上云新增500家以上;加強品牌和市場建設,推動產值超千億的絲網產業率先突破,實現全國領跑。大力打造領軍企業,深化大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培育庫,新增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省級單項冠軍企業。
六大行動,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
橡塑管業入選國家百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提速發展,國家級質量標桿、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實現“零”的突破……崔海霞介紹,這些成績的背后,是衡水市大力實施加快轉型升級、強化科技賦能、提升質量品牌、優質企業培育、金融助力、項目建設六大行動,縱深推進延鏈強鏈補鏈,著力建設特色產業強市、質量強市,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
如今,衡水市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達到25個,其中超百億元的達到5個。安平絲網、景縣橡塑產業集群進入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列。工業投資持續加速,全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6.2%,全省第一,技改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和民間投資比重均居全省前列。優質企業加快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303家,省級單項冠軍企業達到5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31家。創新驅動扎實推進,省級科技領軍企業達到3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1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911家。兩化融合成效明顯,全市省級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點項目達到28個,市縣主城區、開發區實現5G網絡無縫化覆蓋。全國首批、全省首家大型綜合性超算服務平臺——雄安(衡水)先進超級計算中心投入運營。
搶抓機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突破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十周年。“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對衡水的影響是全方位、深層次、實質性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省進了一個位次,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轉移升級等重點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真正把機遇優勢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崔海霞表示。
崔海霞提出,下一步,衡水市將加快建設京津冀科技創新支點城市,支持企業與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加強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對接,持續深化與中科院戰略合作,做強做大“衡水科技谷”。加快打造服務雄安建設的橋頭堡,堅持“雄安建設、衡水配套”,培育壯大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綠色食品、智能家居、農副產品加工等5個產業園。以更大力度推進“果蔬進京入津”,力爭蔬菜在京津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讓衡水凈菜成為京津市民餐桌上的“香餑餑”。加快建設京津周末休閑知名目的地和京津康養目的地,把協同發展成果體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上。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衡水市將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創新為翼,全力推動‘衡水制造’向‘衡水智造’轉變。”崔海霞說,新的一年,衡水市將努力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產業轉型突破,奮力跑出“跨越趕超”加速度,在現代化河北建設中展現“衡水擔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