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發展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今后一個時期資本市場的重要工作”……在12月11日舉行的“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第二屆主題論壇暨第十五屆中國公司治理論壇——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50余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圍繞“公司治理與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和“社會責任與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中國上市公司質量指數報告No.1(2021)》《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報告No.20(2021)》《中國金融業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報告No.2(2021)》三份重磅報告同時發布。
活動現場。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面臨壓力,明年的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而上市公司發展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原董事長孔丹在致辭時說。
“資本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而上市公司治理是做好上市公司的根本。”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今后一個時期資本市場的重要工作。做好公司治理,一是做到保證全體股東的權益,這是核心;二是確保公司的獨立性;三是規范信息披露;四是發揮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五是尊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讓利益相關者共享公司發展;六是發揮好內控機制的作用。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中國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分析認為,“公司治理水平決定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他認為公司治理本質上是企業家的責任,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說需要有重大的觀念轉變:一是要把外在強迫性的要求壓力轉變為自身內在的需求動力,要把過去法律、政府“要求干”轉變為“我要干”。二是把認為公司治理是為應對政府監管、滿足市場宣傳需要,轉化為公司自身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及發展能力的需要。
在分析了國內外多個公司治理案例后,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特邀副會長、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原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認為,我們需要思考公司治理職能定位和它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如果不考慮監管的作用,我們的公司治理能達到什么水平;如何加強監管。
對于當前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迎秋建議:一是堅持深化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二加大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等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和經營以及有關技術的教育與培訓力度,主要是針對民營上市企業。三是普遍提升上市公司管理質量、經營質量、創新和發展質量。
“公司治理水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說,“中國正在走一條適合中國企業發展的路子,我認為這個做法是對的,必須堅持探索下,完善公司治理既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過程,我們只有一步步腳踏實地往前走才能做得更好。”
論壇上,由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教授主持開發完成的《中國上市公司質量指數報告No.1(2021)》在論壇上正式發布。據悉該指標體系包括公司治理(CG)、社會責任(SR)、企業創新(EI)、績效與價值(PV)四個維度,共122個具體指標。
嘉賓共同為新書揭幕。
“2020年10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指出:上市公司經營和治理不規范、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仍較突出,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尋找差距就需要評價,以便找到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的‘缺口’,及時彌補,這就是‘中國上市公司質量指數’的意義所在。”高明華說。
論壇上同步發布了《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報告No.20(2021)》《中國金融業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報告No.2(2021)》。其中,《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報告No.20(2021)》已連續出版20部。
來自中國社科院、新華社、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北京上市公司協會、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等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多家企業代表50余人,圍繞“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增長”“公司治理與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和“社會責任與中國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等議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展開討論。
“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是由政界、學術界和企業界50余位公司治理專家發起設立的非營利性的公司治理專業性高端智庫平臺。本屆主題論壇由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主辦,并得到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指導。(記者 王奇 北京報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