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個部門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2020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工業機器人已在國民經濟52個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被廣泛應用。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著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個至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為實現上述目標,應從供給和需求兩側齊發力。”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建議,要加強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面向重點行業需求,集聚優勢資源,推進高端機器人產品研制,拓展機器人產品系列和種類,提升性能、質量和安全性;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組織產需精準對接,推進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開發。
針對《規劃》提出的“機器人+”應用行動,汪宏認為,應該在汽車、電子、機械、倉儲物流等已形成較大規模應用領域,著力開發和推廣機器人新產品,開拓高端應用市場。在礦山、農業、電力、應急救援等初步應用和潛在需求比較旺盛的領域,開發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范,拓展應用空間。在衛浴、陶瓷、五金、家具等特定細分場景、環節及領域,形成專業化、定制化解決方案并復制推廣,打造特色服務品牌。
如何提升我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研發仿生感知與認知等前沿技術。同時,要發揮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作用,加強前沿、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成果轉化。“要鼓勵骨干企業聯合開展機器人協同研發,提高新產品研發效率;推進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融合應用,提高機器人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宋曉剛說。(記者 李芃達)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