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得金龍騰空飛,刻出雄雞報五更,鑿成百鳥枝頭唱,鏤花引蜜蜂......”一首傳統的白族曲,是對劍川木雕最形象生動的吟唱。劍川木雕,源自中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劍川縣,是白族人民傳承千年的傳統手工藝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劍川木雕主要分布在劍川縣金華鎮、甸南鎮獅河村,是劍川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甸南鎮獅河村已經發展為木雕專業村,帶動更多的村民傳承和發揚木雕技藝,以此帶動劍川文化旅游發展,不斷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
劍川木雕不僅是白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貴遺產。2011年,劍川木雕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劍川木雕成功注冊“國家地理證明商標”。目前,劍川木雕在繼承發揚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了嵌石木雕家具、古建筑裝飾、室內裝飾、旅游工藝精品等四大門類、130多個花色品種,并以精湛的技藝、古樸典雅的風格和上乘的質量遠銷海內外。
【歷史淵源】
劍川木雕的歷史可追溯至南詔國時期,當時的白族先民就已經開始用木材雕刻簡單的生活用具和祭祀品。到了唐宋時期,劍川木雕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并在明清兩代達到鼎盛。宋代時技藝漸趨精湛,民間能工巧匠甚多,明嘉靖后,豪門貴族大興土木,修建亭閣水榭,民間儒、佛、道三教俱興,廟宇祠堂林立,劍川木雕和木匠工藝得到了大力發展,到了清代,劍川木雕達到了鼎盛時期。清代以后,劍川木雕技藝進一步成熟,作品不僅供本民族使用,還銷往周邊地區和其他民族中。
劍川木雕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涵蓋了選材、設計、雕刻、打磨、上色等多個環節。首先,工匠們會根據木材的質地、色澤和紋理選擇適合的原材料。然后,根據設計好的圖樣,使用刀具進行雕刻。這一過程需要非常細致和耐心,因為每一刀的力度和角度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效果。接著,將雕刻好的作品進行打磨,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細膩。最后,為了增加作品的藝術效果,還會進行上色處理。
【文化意蘊】
劍川木雕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白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融合了白族的歷史、宗教、民俗和審美觀念。例如,常見的木雕作品中有象征吉祥的龍鳳圖案、寓意長壽的松鶴圖案,以及反映白族日常生活場景的各種圖案。這些圖案不僅美化了木雕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劍川木雕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動物形象等也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劍川木雕能做古建筑及居家的雕花裝飾,如斗拱、門楣、格子門、八仙桌、客堂供桌、茶幾、床凳等;民間樂器,如龍頭三弦上的龍頭和音窗;日常用品,如箱柜、筆架、茶盤、面模(做餅子之用)等。木雕內容以花草、動植物圖案為主,也有神仙傳說故事的題材,常見的有“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等。木雕圖案有香草、紋龍、紋鳳、獅頭、鳳頭、云紋等。
建筑裝飾大件中最有特色的為格子門,一般以4扇或6扇為一堂,置于寺廟大殿和居家正廳客堂,有2層至4至鏤空浮雕等。內容有“富貴根基”(牡丹和公雞),“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白鶴飛松”、“鹿鶴同春”、“八仙過海”等,雕工精細,層層鏤空,空間層次明朗;浮雕和立體雕巧妙融和,生動活潑。
【劍川木雕小鎮】
劍川木雕藝術小鎮位于縣城東南部,北連獅河木雕村,西靠劍湖,小鎮以獅河木雕村木雕工藝傳承優勢和劍川木雕文化產業園為基礎,總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由新建區和獅河老村提升改造區構成。
已建成的白族院落區87院目前已引入十多家木雕企業準備裝修入住,木雕藝術小鎮將聚集更多白族木雕大師,從業人員將從研創方面、從產品的設計方面有更好的交流溝通,會有更好的產品問世,促進木雕產業的發展。
目前,獅河古村提升改造工程正在開展,項目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美麗鄉村和景區標準建設,對獅河木雕村基礎設施進行提升改造,為木雕藝術小鎮發展提供產業基礎和旅游配套,包括建筑外立面整治、管線綜合治理、環湖路沿線景觀提升改造、公共活動廣場、鄉村旅游接待設施和運營管理模式創新等方面建設。預計今年9月份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