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原總干事、全球化發展工程主任王者林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原總干事、全球化發展工程主任王者林:
發現園區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力
園區在21世紀是一個偉大的名詞,一個閃耀的星宇,在美國有硅谷,而在中國有深圳和中關村等等座落在神州大地的閃耀的星宇。園區模式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反映著我們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功和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對全世界文明發展的意義,中國不但實現了園區的建設成就,同時我們發現了園區將會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力,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以數以萬計的園區為標志的成功,而中華民族的復興也將會是在全球各個角落閃耀的東方智慧。
“一帶一路”的園區先導模式和園區建設模式,將是賦予我們的最偉大使命和誘人的機會。實施“一帶一路”,共建產業園區,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未來,這是中國產業園區的使命和責任,肩負著“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和偉大中國夢的希冀,我們和園區一起走在路上。
秦金瑋中國非洲經貿投資促進會執行會長秦金瑋:
政策利好加快非洲開發合作
對非經貿文化工作在近幾年經歷了“由冷到熱”的轉變。過去六七年內,國家對非的政策有限,國內對非洲的了解也不夠深。但近幾年發生了變化,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后的首次出訪就選定在非洲;2014年,國家總理李克強、政協主席俞正聲考察了非洲多個國家;今年1月外交部部長王毅到非洲訪問。國家領導們的密集到訪,突出顯示了國家對非的重視和友好。
去年5月,我們與剛果(金)政府合作規劃建設中國商貿工業城重點項目。此外,還同馬達加斯加簽約建立海洋科技工業城。考慮到非洲眾多國家缺乏電力、建材等基礎建設,我們先后在工業園區建設了發電廠、水泥廠,在此基礎上加建了商貿城和房地產。期間我們也將馬達加斯加優勢的紅木、水產品加工輸出到中國等其他國家。剛果(金)的消費價格相對非洲其他國家較高,因此順勢設立了商貿物流、科技農業、休閑娛樂等幾大業態。
合作當中,我們同眾多的經濟園區、企業家精英聯合將更多優質產能轉移到非洲,同時也引入了很多先進的園區模式。今年,中非國際博覽城在棗莊建成,現在已與非洲10多個國家簽訂入園協議。今年12月開展以后,非洲50多個國家在中非國際博覽城設立展館展區,到了中非國際博覽城,能了解到非洲50多個國家的國情、人文風情、礦產能源和招商項目。這成為下一步對非經貿合作投資的橋頭堡。
曹保剛中非萊基自貿區董事長曹保剛:
海外園區是國際產能合作平臺
中國政府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園區,中國企業在海外也很努力,建立起了100多個園區。但是真正能夠把中國制造、創造、產能合作做好的,目前為止尚沒有。我認為要在海外建立園區,應該要把握三個方向:
首先,園區所在國要選到位,同中國的政治要密切互信;所在國家要有一定的經濟體量;所在國家支持園區建設。其次,國家在海外建立的園區,應該作為中國創造國際產能合作的平臺,同時也應成為園區所在國經濟發展的平臺,為所在國經濟發展助推,否則園區很難實施起來。最后,進駐海外園區的企業要有一定的實力和信心。國家支持企業建立海外園區,政府來搭臺,企業來唱戲,企業是這個園區的主導,按照市場規律來發展。
萊基自貿區在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園區占地30平方公里,入園企業20多家,擁有中土公司和中國鐵建兩個品牌,目前在非項目260多項、總額500多億美元,主要項目有鐵路和公路建設。我們的企業為去非洲創業建廠提供了三個有利條件:一,在尼日利亞有一站式清關,貨物直接到園區,提供一站式服務;二,園區在尼日利亞有350億美元在建項目,要用的裝備和材料共計100多億美元,優先選擇入園企業的裝備和材料;三,公司依托已有的品牌影響力,與入園企業一起投資,分擔風險。利用現有的營銷渠道幫助企業分銷商品。
趙振江北京翰海智業投資管理集團總裁趙振江:
“1+1”模式牽動海外孵化項目國內落地
我所在的翰海智業投資集團在發展過程中發現了園區空置化、孵化器同質化的問題,所以我們從2011年就開始思考和尋找該如何走出國門。2011年,我們在美國買樓,將孵化器選定在硅谷。2012年6月開業,引起了美方高度重視和贊許。我們堅持的“1+1”模式即:買下樓宇,在樓宇里建關聯的孵化器,通過孵化器孵化項目。然后同國內的高新區、開發區和產業聚集區進行互動和對接,將海外孵化項目的團隊、技術、人才轉到國內。海外園區的管理完全商業化,我們負責創新創業團隊、創業導師資源的招收、投資如何解決以及渠道如何滿足。
我們與當地政府之間并沒有太多溝通,政府主要就是做好服務。人才問題對于國內企業走出去、國內園區走出去十分關鍵,也是國際化最大的障礙。所以在招聘員工時會選擇當地畢業的學生,利用當地的機構招聘當地的總經理。孵化器走出去必須要本土化,沒有本土化不能持續,也挖掘不了好的資源和項目。
如今,翰海在海外已經建立了樓宇產業園共7家,分布于美國4家、加拿大2家、慕尼黑1家:舊金山生物醫藥產業園、洛杉磯文化創意產業園、波士頓科技產業的投資并購平臺、加拿大溫哥華即將建成的一個環保產業園、在多倫多同其國有的歐摩斯孵化器建立的111孵化器、德國慕尼黑落成的一所高端制造和經濟制造的產業園。
我們在國內的北京擁有5家國家級孵化器,約30萬平方米,今年年初在深圳的企業創新中心已經開業運營。
遲耀瑜英國劍橋中國創新中心副董事長遲耀瑜:
搭建平臺傳遞科技企業需求
我們是一個非盈利型機構,主要幫助中國引進專家。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出要求,希望能在劍橋幫助它們設立窗口,提升園區科技轉型。
所以當前我們在搭建一個平臺,幫助英國的高科技產業落戶到中國。同時也是孵化,把中國的需求作為窗口傳遞出來,我們希望更多地了解到國內對高科技方面的需求,以便于平臺搭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