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總法律顧問劉新權。
“2014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會暨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于9月1日-3日在重慶舉行。
以下為演講實錄:
劉新權:去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曾經有一個宣布,今后五年中國每一年對外投資,每一年將是直接投資一千億美元。剛才主持人講的,隨著國際經濟的一體化,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會使中國成為一個資本輸出大國。無論是中國的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法律環境,社會條件下去開展項目的建設,無疑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挑戰。
我已經幸運的是參與了武鋼這一輪走出去,從決策商務談判以及項目交割以后落地的運行,其中有幾點比較突出的體會,我想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只是我們自己的一個體會,中國的企業項目到國外去,看起來好像很復雜,實際上認真去考慮,就跟一個人成家一樣,談戀愛,拿結婚證,舉行結婚典禮,兩口子過日子是一樣的。
真正中國的企業現在如果在決策階段,在商務談判包括項目交接階段,通過領導資源集中,和大成律師事務所我們有充分的能力和技術手段,防范在決策階段和項目交接階段的風險可以預防。這個風險是有一定規范性,也比較好識別。但是一個項目交接完以后,落地以后,它的運營、管理、風險特征,商業文化的融合和社會文化的融合,是一個海外項目落地以后重大的挑戰。很多觀念在海外就會要發生重大改變。比如社區責任的問題,中國的企業在本土上的社區責任僅僅是在過去局限于在交稅,我們像政府交稅了就盡了社會責任。當我們項目落地以后,社區周邊如何和諧相處,在不發達地區我們要修路,辦學校、醫院這是一個典型標志,這些工作是在預算里面沒有的。有一些中國企業走出去,條款里面規定的支付性責任做得好,但是項目所在地老百姓沒有看到這個項目可以帶來什么。
第二關于環保問題,中國企業在海外環保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在澳大利亞有一個港口,港口批下來以后馬上有第三方對港口海洋氣侯粉塵環境進行檢測,三個月以后的數據,三方簽字以后保存下來。馬上就有環保部門把地下草皮采起來,看看土壤在項目沒有建成之前,有沒有重金屬。我們在加拿大拿下來以后,馬上就要環保部門把湖里面魚撈一條上來進行生物檢測。你的港口建成了,再把環保質量拿出來跟沒有建成以前的進行比較,就可以得出你的項目對環保有多大影響,你就要掏錢對生態環境進行恢復,這個是我們在國內沒有碰到的。如果在國內只要一個環評就可以,但是在巴西做項目的時候,項目申請之前的環評,項目在建設時候的環評,建設完了以后來生產的時候還要來一個環評。我們到國外項目落地以后,有一個風險的特征是基本的。
在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市場經濟很發達的國家,風險就是你按規律辦,自行車撞了人,都可能引發成法律問題。這些不發達地區往往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麻煩,是因為有些中國企業認為,在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國家法制健全,我要認真一點,在不發達地區沒有什么法律,往往在這些地方會帶來很大的麻煩。是因為這些國家他們盡管經濟很落后,但是他們具有殖民地法律體系。在非洲地區有很多是法國的殖民地,除了留下了文化,還有一整套法律制度。所以很多一些中國企業跟我交流的時候我就提醒他們,不要以為這個國家不發達,就忽視甚至藐視國家的法律。
在國外的社區責任方面還有一個勞工關系和工會,到國外去以后,中國的工會不一樣,把中國工會拿到國外去,實際上國外的工會勢力很大,一個企業如果跟工會關系做得不好,很有可能把這個企業搞垮,收購一個項目的時候,合作一個項目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的跟工會溝通,在收購的時候,首先要跟工會溝通,讓他知道這個企業換了東家以后,不會給員工帶來麻煩,相反帶來更多職業的提升,或者收入的提升。還有一些員工,在非洲地區有沒有種族歧視,這個是麻煩的。在非洲地區很多中國企業與當地的沖突,就是來自于潛在的種族歧視。出去以后很敏感,我們想過沒有?黑人對我們的態度,語言不通,對于我們的表情,給他實際崗位,薪酬、語言上他們有非常敏感的感覺。有人會不會在心里罵他黑鬼,非常不具備平等,他們是可以感受。很多黑人工作很勤奮,很老實,他們只是沒有受過教育,往往會受到少數人的歧視,這種矛盾最后直接轉化成跟企業的沖突。這些并不是在談判、決策階段可以看到的,可以去回避的。而是項目在日常運營過程中,相當于兩口子在一起,一個受過很好的教育,一個來自大山,兩個人組成在一起的以后,因為背景不一樣,會有很長時間的磨合,我們項目也是如此。
中國的企業在決策階段,商務談判階段,有充分的智慧去回避識別一些風險制定防范措施,真正的風險是來自項目落地以后,在運營管理過程中,跟員工跟當地的社會,跟合作者在商業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方面,是一個最大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會直接把這個企業破壞投資的目的。在委內瑞拉的項目,因為沒有處理好,所以員工罷工。在罷工的時候還給他發工資,這種不能妥善處理。中國的企業無論走出去并購還是投資,還是參股,只要離開了,在新的社會環境上,一定要高度考慮到體制機制適不適應?我有一個體會,寶鋼的董事長總結得很到位,中國的企業走出去體制機制是最大障礙,人才是最大的資源,文化是最大的能量。我們有什么辦法?如果企業到國外去一定要緊緊依靠,除了依靠公共班子以外,當地的顧問、法律以外,更多是要依靠當地的商會。通過他們高度你怎么樣樹立這些關系。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內很少碰到,很多中國企業都遇到過國際非政治組織,綠色和平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等。他們很關注中國的企業,曾經有中國企業被評為最差雇主企業,實際上不代表官方組織,是非政府組織。很多中國企業以為你不是政府,也不是當地什么,不理睬這個是非常不對的。所以有很多大使館高度提醒我們,使得我們的工作在大使館指導下做得比較實際一點。商務部會告訴你,這個地方哪些項目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我們遇到一個緊急突發事件,大使館第一時間告訴我們這個事情怎么處理?依靠大使館,有很多中國企業出去,不善于運用國家的品牌,在座的各位出去一定要依靠大使館,我就談這點體會,謝謝大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