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500強報告中間很重要的一個印象對于中國企業500強來說就是世界企業500強行業軟、管理硬,而中國企業500強行業硬、管理軟,楊教授、劉教授、劉校長都談到,喧鬧一時,能否持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為15年乃至50年之后埋下一個重要的伏筆。
金磚四國步再成為熱門話題,中國與印度之間的比較被更多海外學者、世界范圍管理學者關注,除了對體制機制等問題的批評之外,中國缺乏足夠數量的國際經營人才,被人們評價為中國未來將可能落后于印度或被印度取代領先地位重要的對象。
我們不談國家,我們在商言商,如果真正像有些企業代表發言中真正產生世界級強大企業或者中國企業站起來或者怎么樣,今天諸位必須考慮這樣一個戰略問題,所謂戰略問題,就是五到十年之后你怎樣想定和判斷當時的形勢,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五到十年或者十年、十五年以后,就已經無法做好或者根本無法做了。中國500強讓我想起了CBA,前一段時間大家看世錦賽,看到中國男籃對希臘一場中間的表現,絕不能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中國企業是不是這樣。昨天有三條消息,一是TCL發布半年年報,虧損,第二聯想集團宣布高管調整,清華大學一位校友劉軍原來高級副總裁暫停工作,參加高管人員學習,而由戴爾公司原來一位副總裁出任他的高級副總裁的位置,首鋼秘鐵公司的罷工,宣告結束。這些問題背后實際上有一條主線,中國極缺在國際競爭環境積累經驗,拜過師傅,交過學費有國際品牌經營經驗,有國際文化管理能力的人,實際上對中國現在企業比創新更封閉是人才方面的封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找到領導和管理之間尋求平衡的答案,現在太多的領導書籍,特別是很多人旅行中間看到熱播培訓師的布道,重權署權,輕管理程序造成很不好的管理隨意化的傾向。中國企業實在是很多企業需要補太多可,人才解決軟實力的答案,我們需要有這樣的人,能夠把企業文化企業的價值觀內部選才機制,品牌,以及社會責任等等一致起來,軟實力是企業跨國經營中關鍵因素,而這一點需要人來做,要想培養國際競爭人才,第一個兩出,認同送出去,目標瞄準40至45歲的管理人員,跳過一代,一方面是學,另一方面練,出去學,國內外的培訓,出去練國際同行? 中間任職,國際上下游企業任職,最好有自己的國際分支,像BP和中國銀行業的做法,當然很多企業目前做不到這一點。兩進,要花本錢真心引進來,方便一點比如有水平能力的海外華人,或者國際同行中真正的專家,要重視在副總、總監、分廠一層的人才引進,他們不僅僅是一個個的人才,還有所謂的漣漪效益。也可以在國際化先行一步,不管有成敗經驗教訓的企業中間引進這樣的人才,外部機制和內部機制都需要配套,只有認同送出去真心引進來,中國企業500強趕上國際500強今后十年十五年這個伏筆今天必須埋下。謝謝大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