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進一步提質。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24日,年內債券市場融資規模達55.4萬億元,同比增長7.6%。與此同時,境外機構投資者持續加大中國債券的配置力度。
“債券是企業融資的主要途徑之一,其合理使用,有助于企業調用更大范圍的資金資源,同時也能夠幫助企業優化債務性融資的成本和期限。”財政部專家庫專家、360政企安全集團投資總監唐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當前市場環境之下,市場投資者對于中低風險產品需求較大,優質主體的債券正好能滿足這部分投資需求,且在注冊制改革的配合下,企業能夠借由債券更為高效地完成融資。故而,在市場和政策兩者協力之下,債券融資保持增量也在預期之內,也佐證了今年我國經濟發展整體已步入正常軌道,即疫情的沖擊效應已被消化。
從重點券種看,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年內企業債發行3931.9億元,同比增長10.6%;公司債發行30567.02億元,同比下降1.1%。另外,數據顯示,推遲發行或發行取消的債券共589只,計劃發行規模達4455.23億元。
唐川表示,受部分主要行業融資限制的影響,今年的公司債發行量下降在情理之中。當然,受隱性債務管理的影響,地方國企的債券融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約束,但有賴于始于債券注冊制時代“頭部效應”的延續,優質市場化國企的債券依然得到市場的認可與青睞,且發行規模能夠得到進一步大幅增長。
記者注意到,碳達峰、碳中和為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以來,綠色債券創新產品不斷豐富,市場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年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5026.5億元,同比增長146.8%。
今年2月份我國新推出了碳中和債券,截至11月24日發行只數達217只,發行規模達2278.1億元;今年5月份新推出的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截至11月24日,發行只數達22只,發行規模達331億元。
巨豐投顧投資顧問總監郭一鳴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碳中和債券作為國內首創的綠色債券子品種,資金用途更聚焦,有助于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預計未來碳中和債券市場的規模有望進一步發展。
伴隨著我國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并逐漸受到全球投資者的認可,境外機構投資者在持續加大配置力度。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85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3.4%;近日中央結算公司發布報告顯示,10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央結算公司的債券托管量為3.52萬億元,同比增長31.09%,環比增持226億元,為境外機構連續35個月增持。境外機構通過“全球通”持債占比73.83%,通過“債券通”持債占比26.17%。境外機構持有前三大券種分別是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和商業銀行債券。
郭一鳴認為,我國債券市場穩步開放、人民幣和美元利差誘人以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定三大因素支持外資持續加大中國債券配置力度,其背后的核心推動力是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唐川表示,我國經濟恢復快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基于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我國產業發展結構的先進性也正在得到全球范圍內更大程度的認同。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基礎配套優勢的加持下,今年外資還將會進一步聚焦于中國優質資產的配置——外資對低風險的國債、地方債、政策性金融債等產品,高風險的股票、股權等資產的投資都將會持續增加。(本報記者 包興安)
相關稿件